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文/图
又到了肉牛交易的日子,一辆辆满载牛只的大小货车从肉牛市场进进出出,漫天的“哞哞”声,驱赶牛儿的吆喝声,操着不同口音的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现场十分热闹红火。
9月6日上午,百名记者看洛阳乡村振兴采访团走进嵩县闫庄镇豫西肉牛交易市场调研采访,肉牛交易市场的“牛经纪”们在草帽的掩盖下摸码子讨价还价的热闹场面,吸引着大家的眼球。
来自闫庄镇闫庄村的冯喜章,是豫西肉牛交易市场的“牛经纪”,在这一行干了二十多年,他一眼就能精准地测量出牛的体重和出肉率。
肉牛交易市场热闹红火。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摄
就在刚刚,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冯喜章在卖家与买家之间来回进行了四轮摸码子后,一头1200多斤的肉牛,以14500元的价格成交,客商高高兴兴把牛拉上了车。
“我们这里一般农历逢双开集,一个月有15个集,早上6点开市,周边村民都把牛拉到这里进行交易。”冯喜章告诉记者,他一天最少可以达成交易20头牛,上个月挣了7000多元。
闫庄因牛而兴,因市场而名,闫庄黄牛产业的发展支撑了黄牛市场的兴起,反过来市场的壮大又带动了闫庄及周边养牛产业的发展。
“牛经济”冯喜章与客商在草帽的掩盖下摸码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摄
闫庄镇党委书记史章栓介绍说,闫庄肉牛交易市场的模式是集体主办,市场运营,利益共享,客户为先,在行业内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每天可以交易成功300多头牛。
在这里,买卖牛只要通过“牛经纪”的帮助,如果少了经纪人,那交易很难做成。“牛经纪”的主要工作是以行家的身份为买卖双方搭起桥梁,协助介绍肉牛、推销牛只,从中收取报酬。
除了像冯喜章一样传统的“牛经济”,这里也有很多通过直播买卖牛只的线上“牛经济”,王恩施就是其中的一位。
交易达成后,冯喜章高兴地帮卖家数钱。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摄
别看只有一根支架、一台手机,王恩施通过这个简单的工作设备,一个月的线上交易额可达到50万元。“有些客商到不了现场,就可以通过直播镜头近距离观看牛的大小和出肉量,达成意向后,就可以线上交易。”王恩施说,通过直播平台,不仅可以更好地销售肉牛,也能让全国各地更多的客商了解嵩县肉牛交易市场。
“牛经纪”是闫庄独特的群体,目前常年活跃在市场的有70多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本事,赚取交易费。据了解,一头牛交易费100元左右,50%归“牛经济”所有,因此也极大调动了经纪人的积极性和市场形成利益共同体。
准备进行交易的肉牛。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摄
“闫庄黄牛市场买卖全国黄牛,客商来自全国30多个省份,每个经纪人背后至少有20个全国固定客户。”史章栓自豪地说,市场每年为村集体创收近50万元。
有了黄牛市场,闫庄大部分群众以养牛增收,目前全镇养牛户达到853户,10到30头小型养殖269户,50头左右中小规模养殖户116户,500头以上较大型养殖场4家,全镇养牛总数突破2万头,今年有望突破3万头。
同时,市场带动一大批人从事养牛交易服务,周边有500余辆车从事黄牛贩运,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带动镇区24家宾馆、饭店等为牛客服务,总管庙、窑湾、裴岭、西程又建立了4个秸秆收储中心,裴岭建成年加工5000吨有机肥厂一座,养牛产业链条真正做到了带动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