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文/图
“看,这就是丹参,长得多好!”9月6日下午,百名记者看洛阳乡村振兴采访团走进嵩县城关镇叶岭村调研采访,在千亩丹参基地,一株株丹参开出了一串串浅紫色的花,长势旺盛。
2021年种植的丹参,马上准备开挖了,这让叶岭村村民闫朝伟兴奋不已。
千亩丹参基地。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摄
闫朝伟提起一株刚挖出的丹参抖落泥土,露出了橘红色的根系给大家展示,“这两年丹参行情很不错,达到18元/公斤,我们这1000多亩马上就要丰收了,真有些激动。”他说。闫朝伟通过种植丹参让自家的“薄地”有了高收益,而这还要感谢新上任的村书记董广聚。
两年前,叶岭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业村,产业单一,经济落后。
闫朝伟给大家展示丹参根系。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摄
2021年,董广聚放弃外地收入丰厚的经商事业,回到家乡,竞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筹资40万元流转土地1070余亩,成立了嵩县民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于当年10月底高标准打造了“千亩丹参种植基地”,为小山村发展开出了一张“致富良方”。
丹参又叫红根、大红袍、血参根,具有活血祛瘀止痛、清热解毒、清心祛烦的功效,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市场需求旺盛。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学生采风写生。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摄
“我们叶岭的气候环境和土壤非常适合种植丹参,而且管理也比较简单,只要定期除草,两年就能收获。”董广聚说。据他介绍,当地村民不仅可以拿到土地流转金,在基地务工还有工资,土地入股还能享受分红,农户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三金叠加提高收入。
闫朝伟家有6亩土地,以前种植玉米和小麦,一年下来收入不到3000元。如今加入到合作社后,每亩土地有500元的流转费,他还承包了42亩的丹参,主要负责除草管理工作,每亩有350元。仅这两项,每年收入达到17000多元。
“丹参收获后,还有土地入股的分红呢!”闫朝伟高兴地算着一笔丰收账,他作为合作社管理人员,年底还有一笔工作补助。
采访团品尝丹参附加产品。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摄
董广聚告诉记者,为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合作社出台“4321”利益联结机制,对合作社、村干部、企业进行约束和科学分配。收益的40%用于合作社继续发展产业,30%用于参与流转土地的农户分红,2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作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工作补助。2021年分红51万元,2022年分红90万元。
丹参从2021年初的326亩,发展到现在的近3000亩,叶岭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药材”专业村、“一村一品”特色村,全村群众也正在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甜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