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赏麦积石窟 拜始祖伏羲,“房杜甘肃行”最后一站“嘹咋咧”!
2023-09-26 16:54:46 来源:甘肃农民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毛婧雯

9月25日,天水麦积山景区微风轻拂、绿树葱茏,崖上静默千年的佛像面露神秘而庄重的“东方微笑”,默默俯视着来访的游人。下午三点,在十一前夕错峰游玩麦积山石窟的大批游人中,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从唐朝“穿越”到现代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身着宽袍大袖的官服,顺着林荫道款款而来,昂首注视着崖上的佛像,时而低头交谈,时而久久遥望。

麦积山石窟。

跟随“房玄龄”和“杜如晦”来访的,还有“房杜甘肃行”的工作人员。当天,是“房杜甘肃行”的最后一站,行走的文化IP“房谋杜断”走进天水,赏麦积石窟,拜始祖伏羲,还带领网友“云”游了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让网友对天水,这座古老的城市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在麦积山景区,“房大人”和“杜大人”为网友分享了五代著名文人王仁裕游历麦积山石窟的文章《玉堂闲话·麦积山》,解释“麦积山”的由来:因形状如民间积麦之状,故名“麦积山”。

相比于同被列入中国四大石窟的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附近植被茂盛、郁郁芊芊。早在1600多年前,笃信佛教的后秦皇帝姚兴就开始在麦积山开窟造像,后经10余个王朝的接续营建与重修,麦积山现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依依惜别麦积山石窟,“房杜甘肃行”一行人又来到了天水伏羲庙,打卡中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祭拜“人文始祖”伏羲。

“房杜甘肃行”走进天水伏羲城。

伏羲庙,原名太昊宫,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整座庙宇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伏羲庙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天水伏羲庙是现存我国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也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

随后,“房杜甘肃行”一行人还带领全网观众游览了有着“陇上第一民居”之美誉的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

胡氏古民居是明代万历年间,时任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和其次子——太常寺少卿胡忻告老还乡后所建的宅第,由南宅子和北宅子组成。南宅子为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神宗万历17年(公元1589年),距今已有420余年的历史。明、清及民国期间,曾经过数次维修,现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有大、小12个院落、78座单体古建筑。各院由甬道相连,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其建筑规整,保存完好,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2001年6月25日,胡氏古民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杜甘肃行”在南宅子进行拍摄。

小院深深,古朴典雅。在南宅子,“房大人”和“杜大人”带领大家感受了喧嚣闹市中“胡大人”一家的生活,夫妻二人对坐,儿女私塾学习,这些场景在讲解员的娓娓讲述中仿佛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仿佛回到了400多年前的时光里,见证岁月变迁,不变的是生命和生活的美好、珍贵。

薄暮降临,天水古城依旧人潮涌动、车水马龙,为期5天的“房杜甘肃行”也在人们的关注下落下帷幕。从兰州,到平凉、天水,看水墨丹霞、听黄河奔流,访崆峒名山、登灵台旧地、祭人文始祖;一个个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走来的人物,伏羲氏、西王母、周文王、广成子、皇甫谧,人们了解得越多、越深,对甘肃,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就越发敬畏、向往。人们在心中低呼:是时候了,是时候出发,去亲近这片土地,探寻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故事……

责任编辑:程晓晶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