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连兵(右二)同村民一起交谈。二零一四年,郭连兵当选为元古堆村村委会主任。从此,他笃定了发展特色产业引领群众致富的思想。(乔彩凤 摄)
郭连兵与丰收的百合。(王涛 摄)
2018年,元古堆整村脱贫,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之一。(王涛 摄)
村民正在加工百合。“红火元古堆”商标系列农特产品百合、羊肚菌、藜麦等走俏市场。(王涛 摄)
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村委会主任 郭连兵
我是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村委会主任郭连兵,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通过我由“犟驴”变为“老黄牛”再变为“领头羊”的故事,讲讲元古堆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十年来的变化。
一次亲切的握手
“驮粪碾场拉磨子,改不了犟驴尥蹶子。”作家秦岭在《高高的元古堆》一书中,对我的犟驴性格有过生动的描写。1992年,我因差2.7分高考预选落榜,因家境贫寒,放弃了继续复读上大学的梦想,回乡后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当时的元古堆村太穷了,住的茅草房,喝的黄泥汤,烂泥沟里举步维艰。为了生计,我贩卖过当归、试种过地膜小麦、当过“三轮货郎”。因为对当时村社干部的一些行为有抵触,一度成了村民眼中的犟驴。也凭着这个倔强的性格,敢想敢干,还没摸到石头就想过河,跌跌撞撞走了过来。
2012年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看望了80岁高龄的老党员马岗和群众,还嘱托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做梦没想到,总书记不光和我握了手,还向我问到当归产业的发展前景。
那天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和乡亲们站在下滩小学的操场上,队伍不大但整齐,我在第二排。总书记走过来时,可能因为我长得五大三粗,卖炭翁般的脸又留着全脸胡,引起了他的注意。我使劲地伸长双臂,双手握着了总书记的手。他亲切地问我:“你在哪里打工?”我用方言回答说打工没去哈。他又问:“那你在家干啥?”我说两个孩子小,业余时间搞点中药材加工。他又问:“怎么加工?”我说当归切片。他又问:“怎么切片?”我一时不会回答,就用双手旋转着比画。老支书刘海东接过话头回答道:“就是当归粗加工。”总书记看了看远处,说:“我看这里的植被还可以。”又回过头问我:“增值多少?”我急忙口头算了一下:“一公斤增值两元。”这时总书记用左手压着右手指说:“一公斤两元,一吨两千,五吨还一万呢!”
之后,我们拿到了总书记给我们拜年的礼物:面粉、水果糖、猪肉等。有几位同学来电话问我和总书记握手了没有,我兴奋地说:“我是握手时间最长的。”他们便赶到我家和我握手,还调侃说叫我千万别洗手,这手要传递总书记的关怀和温暖。大家每人吃了两个水果糖,还有新面粉做的油饼和炒肉片,我说要给其他亲戚也留点。我们一起过了个幸福满满的农历小年。
自那天之后,我经常回想起总书记和蔼慈祥的样子。有次从梦中笑着醒来,媳妇吃惊地问我怎么了?我说又梦见和总书记握手了。从那时起,我一门心思想着通过中药材加工发家致富,犟脾气也改了许多。
人生的十四个第一次
那年春节过后,刚刚参加完全体村民大会的妻子告诉我:“县里要从咱村里选派一些头脑灵活、有致富愿望的村民去福建培训哩,不花一分钱,还能学本事,我觉得这事你能成。”
就这样,我和其他17位村民一道,走出元古堆,走出渭源,乘火车走出甘肃,一天之后,走进了全国文明村镇——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这次远行,我总结为14个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到省外、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住宾馆,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坐轮船、第一次进大学校园,第一次接触电子商务,第一次见到小微企业,第一次学说普通话……与此同时,我的思绪早已飞到了元古堆的13个自然村。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培训,我的人生就像石头一样开了花。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是党的培养,要想在大学校园学习,对一个“泥腿子”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有了成就梦想的机会。这次学习,学员们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书记是村支书贾元平。培训即将结束的一天夜晚,我郑重地向他递上了入党申请书。记得贾元平对我说:“要想成为党员,就要有忘我的精神和奉献精神。”
“都说我犟,我要犟到该犟的地方。”实际上,这次培训我不光开阔了眼界,更多的是触发了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和思考。
当时的元古堆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65.8元,危房多达309户,贫困率高达57.3%。4月21日,我们心急火燎赶回村上,就发现来自有关部门、乡政府的包村干部和工程队一道挥汗如雨。之后我被大伙儿推选为村主任助理,只干活不领饷,但每天走马灯般忙个不停:排摸贫困户底数、了解村民需求、为包村干部建言献策、义务替“五保户”出力……那段时间,我憋足了“牛”劲儿。元古堆的危房改造、道路建设、电网提升、校园搬迁等27个重点建设项目陆续上马,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是来回奔忙的运输车、翻斗车、压路机……我两只脚每天跟着四个轮子打转转。
“只晓得郭连兵是个‘犟驴’,没想到他还是元古堆的‘活地图’‘小百科’。你说他不是两条腿的‘老黄牛’,还是啥?”村民黄满堂说。
踏平坎坷成大道
2013年11月,我和山东商家合作,组织群众试种竹柳,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2月30日,正在上小学的儿子突然在教室里昏厥,后在省城医院确诊为癔病。当时我脑袋一下就大了,妻子也急得泪流满面。怎么办?一边是脱贫攻坚大会战,另一边是决定亲生骨肉命运的关键时刻。为了给儿子治病,我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先后去了兰州、西安、宝鸡、北京等地。尽管人在外面,但每时每刻牵挂着村上的事情,经常通过电话遥控办公。当时有一家拒绝“危改”的农户,把驻村工作队折腾得焦头烂额。我知道情况后立即给该村民打电话:“人心都是肉长的,我有儿子,你也有儿子。我现在医院看护儿子,你是不是非得逼着我亲自来一趟?”那位村民立马表态:“连兵放心,我这就配合工程队施工。”
2014年1月初,村“两委”换届选举,我以830多票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从此,我笃定了发展特色产业引领群众致富的思想。我们先后探索出了“母畜寄养+农户分红”、土地入股和“企业主办+群众入股”等6种产业扶贫模式,领办兴元苗木繁育专业合作社、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协会13家,吸纳362名村民参与,累计为380户贫困户和农户分红132万元。我又成了乡亲们眼中的领头羊。
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为了给村民在前面“蹚路”,却忽视了经营自己的产业。2015年春季,我家的竹柳种植业赔了个底朝天,加上贷款和地租,损失好几十万。是卸掉村主任的担子独自创业东山再起,还是继续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共同发展?连续几个晚上,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是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激励着我,是党旗下的铮铮誓言唤醒着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又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村内各项事业的发展之中。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我带头把自家易地搬迁的房屋改造为民宿,还义务当电工、水暖工,帮助邻居进行改造,曾连续三天两夜没有合眼。2018年7月要验收时,我倒了一杯水要喝,因为人太困了,找不到自己的嘴,热水倒在脖子里才醒过来。
2016年,元古堆跻身“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2018年,元古堆整村脱贫提前两年出列并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之一。在我和乡亲们的努力下,村上的百合产业也喜获成功。“红火元古堆”商标系列农特产品百合、羊肚菌、中药材、藜麦等走俏市场。今年,元古堆又种植了300多亩花海,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脚步。这个季节,也是元古堆美丽经济绽放的时刻。
“尥蹶子‘犟驴’十八变,‘老黄牛’郭连兵真能干。‘领头羊’带着大家跑,元古堆脱贫早两年。”这是一位村民编的打油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北有元古堆,南有十八洞”为代表的贫困村发生了美丽蝶变,但我不能再变了,我郭连兵永远是高高元古堆上的一个“兵”。(本文为“我的乡村我振兴”一等奖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