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瑞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张巧花
我是定西瑞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出生在定西市安定区石泉乡吕坪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10岁那年,读小学三年级的我因家庭贫困辍了学,开始帮大人务农干活,可在我骨子里,从小就向往走出大山告别穷苦日子。15岁那年,家里凑了200元学费,送我进城学习理发,从此成为了一名靠理发手艺生活的人。
2007年,一次意外事故造成我手指受伤,从此拿不起剪刀,我被迫结束了理发生涯。后来,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勉强维持生计。
2008年的冬天,是我此生最难熬的一年,病魔和祸事接二连三地降临到我们家。先是丈夫患上了脑梗和心梗瘫痪在床,接着儿子摔伤昏迷不醒,后来我又在漳县送血途中摔倒,造成了膝盖半月板受损。
更不幸的是,2009年,我找的临时工不让我干了,我再次失业!为了给家里人治病,我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3万元的债。感觉人生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失业在家的我苦于没有资金和技术,整日为找工作四处奔波。2010年,一次机缘巧合,朋友推荐我搞马铃薯经销生意,说挣钱快,我只要在那里收洋芋就成,不用太辛苦。我随后和家人商量,从当地信用社和亲朋好友处贷款、借款凑了20万元,开始从事马铃薯经销生意。
一开始,我就奔着一个既赚钱快又能抽空照顾家里人的念头去的,可真正干了这一行,我才体会到其中的辛酸苦辣。每天起早贪黑不说,还因为对市场行情的预测和经验不够,期间一度亏得血本无归!
家里人对我很失望,我自己心理压力也很大,这一年钱没赚一分,还倒欠了十几万的外债,我越想越心凉,失眠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亲戚朋友都劝我别做这一行了,但想到要养家糊口,我暗下决心,既然做了,就必须把它做好!
在这之后,我一个人走南闯北贩运马铃薯,哪里产马铃薯就往哪里跑。在生产基地,我总是精挑细选,将优质马铃薯卖给客商,久而久之,购买商逐渐固定并不断增加,就连很多外地客户也成为我生意上的“回头客”。我的生意终于好转,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收购市场从会宁县、庄浪县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宁夏固原、云南曲靖市、建水县等地。
我从事马铃薯经销的四年时间里,也吃尽了苦头,时常饥一顿、饱一顿,有时遇到脾气不好、不讲道理的商贩,还会受气,挨骂。但是,我看到了定西马铃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看到了国家政策鼓励对回乡创业人员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看到了机遇!
2015年6月,我联合石泉乡的5户农户,入股成立了集农资商品供应、农副产品种植、购销于一体的定西瑞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也是困难重重,我自己读书少,技术成了我种好马铃薯的一个大难题。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别人还在睡梦中时,我就早早到地里,向农户学习种植技巧。同时,政府从农资物资上也给我提供了很大地支持和帮助,还多次安排我外出参加培训。
由于村上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用老方法种植了一辈子,不敢尝试也不愿接受合作社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我便一家一户上门劝说,还动员大家到地里实地观摩。我记得当联合收割机进到地里时,村里的人都来看“热闹”,还不断发出感叹:“人家的这机子好呀,有这机子收,明年就能多种一些了!”
慢慢的,大家都用上了我的收割机,既解放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以前需要一周才能挖完的马铃薯,现在一天就完了。我又购进了几台收割机,还招了三个贫困户当我的农机手,每年发的工资就有2万元以上。
我的日子逐渐过得好了,但因苦日子留下了太多的记忆,看见日子过得艰难的人就不由自主的同情。村上有个叫李永忠的贫困户,媳妇脑梗加心梗,孩子上完大学得了抑郁症,一家人就靠他一人照顾。他常年推着一辆破烂的三轮车,逢集就去镇上摆地摊,挣不到钱不说,中午还得赶回家做饭,日子过得很辛苦。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最困难时的那种无助。我便把他叫到合作社看门,每年给一万块钱,时间上也比较灵活,每次到他们家,我还会塞一两百元给他救急。让我感动的是,在一个大雪天,李永忠踩着厚厚的雪找到我,拿出两万块钱,说要入股合作社。看着他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哽咽着说不出话,这是他的全部身家,因为信任,他全部给了我!
合作社逐渐步入正轨,按照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入股分红、农机服务、吸纳务工、保底回收等形式,先后流转土地2900亩,种植马铃薯和当地特色杂粮,累计带动农户132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64户!
就在我自认为合作社发展不错的时候,生活又给我狠狠地上了一课。一个种植户运来一批得了“环腐病”的马铃薯原种,得了这种病的马铃薯外表看起来没有异样,但里面已经变黑腐烂。因我经验不足、把关不严,没有及时发现,把这批原种和其它马铃薯一并发往贵州经销商,结果180吨马铃薯全部被退了回来,就因为这一小部分得了病的马铃薯,当年我赔了近二十万元!
我这才意识到,仅凭经验和一腔热血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把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前期的质量保证和后期的销路保障才是最重要的。
2017年5月,我参加了区上举办的“绿色产品认证”培训会,在这次会上,我第一次了解到马铃薯“三品一标”概念,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随后政府组织的厦门农产品参展会上,我看到发展“绿色产品”的潜力,绿色马铃薯不仅健康安全,而且市场价格高出了其他商品薯的50%!随后,我注册了安定区第一家绿色认证产品商标。
第二年,我投入四十万元种植有机马铃薯。有机马铃薯纯天然、水土无污染,无农药,既营养又健康。在定西,以前从未有人种过有机马铃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只能一步一步摸索着来。有人问我:“有机马铃薯种植成本高,没有成功模式,风险大,你为什么要冒这个险?”我说种了这么多年马铃薯,总得有人尝试新事物,我想我自己先试着种,如果成功的话,再推广给群众,如果不成功,没关系,我尝试了,不后悔!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把洋芋的价钱卖上去,带着群众多赚点钱。
多年的市场经验告诉我,“质量是生命线!”宁可多花钱用脱过毒的原原种,也绝不用没把握的低价种子,从选种到播种、除草、施肥,再到收获,每一环节我都不敢马虎。如今,合作社已被纳入甘肃省质量追溯平台,产品加贴绿色食品标志和二维码标识,实现了产品全程可追溯。我种植的绿色马铃薯也深受北京、上海、福建等高端市场客户的青睐,每公斤从以前不足4元卖到了现在的8元。从普通马铃薯到绿色有机马铃薯,从千家万户零散种植到产品质量可追溯化,从自产自足到打开一线城市高端市场,从薯贱伤农到价格翻番,定西马铃薯实现了种、产、供、销一体化的华丽转身。
为了实现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我主动学习,狠补电商知识,在网上注册了淘宝号,仅2019年,我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北京、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的马铃薯就有1万7千多箱。2019年9月,我又在定西恒泰花园铺面开设了“高原好食材体验馆”,将合作社生产的马铃薯、小杂粮和定西市的各类特色农产品进行线上线下销售,让更多消费者体验和了解合作社的产品质量。
这些年,我常常泡在地里,洋芋地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很辛苦,其实我并不觉得苦,还很喜欢“乡里人”的生活,我常常跟别人说,乡里人很淳朴、可爱,休息时,我和他们一起坐在地里唱歌、聊天,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这些年,村民们也越来越信任我,马铃薯越种越好,钱越赚越多,他们都说佩服我,就想跟我干。如今,合作社帮扶带动的几个村已经全部摘帽脱贫!
2019年,合作社年纯收入达到68万元,今年建成的20座40*8米微型薯繁育网棚也喜获丰收,并为700多户农户提供农机服务1.2万亩。
合作社先后荣获“省级示范合作社”“优秀合作社”“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我个人也有幸被评为“全国百名新型职业农民”“巾帼创业明星”、甘肃省2020年第四批“最美人物”。
从十五岁步入社会,生活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我绝望过、迷茫过、探索过、尝试过、思考过,我哭过无数次,但经历过的一切却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成熟和理性。回想奋斗打拼的这三十年,生活中出现了太多的艰辛和不易,但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扶持下,我一步步成长并富裕了起来。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自己日子变好、有能力的同时,千方百计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本文为“我的乡村我振兴”二等奖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