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我的乡村我振兴优秀作品】一根绣针,织就乡村振兴
2023-10-24 10:28:14 来源: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东南沟村 马彦军

微信图片_20231024102555.png

绣娘们正在埋头刺绣。

微信图片_20231024102549.png

洮绣。

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东南沟村 马彦军

2020年9月,我来到甘肃省临潭县东南沟村这个民族山区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从叩问初心到使命在肩,从怀揣理想到扎根基层,两年的奋斗时光,无数次的脚步丈量,东南沟村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而让我思考最多的就是镇村产业发展之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然而很多调研村发展的产业都以种养殖业为主,产业品类单一,同质化严重,投资规模较大,收益率较低,且妇女这一群体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较弱。如何培育产业新业态,助力村民增收,成为一直萦绕心头的问题。在入户的过程中,洮绣的魅力逐渐吸引着我。

缘起洮绣传承,守护文化记忆

午后斑驳的阳光,从透明的蓝色绢纱缝中漏下来,让一缕缕丝线闪动着微光……绣娘张云芳将晶莹的丝线穿过绣花针,先在刺绣面料上绣一个小点固定,然后从上到下刺过真丝,留下一道线痕,再从下往上刺,续上下一段弧线。一段紧接一段,眨眼工夫,就勾勒出绚烂花朵的一角。

普普通通的一枚针、一条线,在一双巧手的指引下,汇聚成斑斓、精巧的图案,纹理细密,栩栩如生。洮绣是明代江淮移民与青藏高原少数民族的交融互通因而孕育独特、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是临潭县很多农户家庭的传统手艺。

然而,现在愿意学洮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绣的东西也很难卖出去。“那个时代,民间对绣品还有一定的需求。比如结婚,被子、床单、衣服都要绣花……正因为需求,才撑得起洮绣绣娘的生计。但现在民间对绣品的需求日趋降低,绣娘不但收入少,而且劳累,使得很多绣娘逐渐离散、改行”,临潭县新城镇洮绣传承人孙丽琼说道。

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传统工艺的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是趋势,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延续的重要途径。

俯身锚定创新,融合促进发展

在成功进行了腊肉标准化生产培育、青稞酒酿造工艺改进和长青硬荚豌豆的引进种植后,我对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有了新的理解。

于是,为传承非遗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她力量”,我思考给洮绣找一个新的载体,既能够发挥妇女刺绣特长,又能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农村传统产业发展中独辟蹊径,让流淌在洮州群众情感深处的文化基因与富民富村的文化产业相融合。

经过全面考量和分析研判,我最终选定了以洮绣加热眼罩为代表的“洮绣+”文创产品。我充分发挥自己理工科背景的专长,拿出当年在学校搞科研的劲儿,通宵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技术难题,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对洮绣加热眼罩进行材料和热流模拟仿真,经过不断尝试选定了特定低电压工作条件下的柔性石墨烯电加热元件,控制眼罩恒定生热温度,创造出适宜人体眼部的微气候环境,从而起到眼部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助眠安神。把藏乡洮绣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相融合,让农村妇女们的特长能够发挥并增收。

然而,在试验过程中,传统洮绣都是采用粗麻线在棉麻面料上绣制,而眼罩由于贴合人体皮肤,所以往往采用真丝,想在眼罩这么小的面料上绣出精美洮绣图案难度很大。有人说“尕马,算了吧,这个事情不好做,我们还是好好做种养殖业吧”。但是,绣娘们和我孜孜不辍,始终没有放弃。

一段时间后,绣娘孙丽琼和张云芳拿着十多个合格的试验样品进行测试,她们不断改进针法,利用平针、参针、挑针和空实针进行刺绣,给真丝面料粘贴了一层衬底。勾稿、配色、刺绣……同时运用调和配色、独创针法,将花草鱼兽绣制成艺术品,为传统非遗注入现代技法与创新活力,绣出的图案构图饱满、线条简练、对比强烈、色泽绚丽,体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甘南特色。

凭借着新颖大胆的设计风格、兼具民族元素和时尚韵味的视觉效果,洮绣加热眼罩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发扬临潭民间洮绣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让农村巾帼力量撑起增收致富“半边天”。

梦非云朵缥缈,已似繁花可及

一针一线没有模板可依,一招一式没有定法可循,运针下线全靠匠心独运。通过“盲盒式”洮绣加热眼罩产业的培育和推广,我和村干部一起探寻藏在“深山”的传统洮绣工艺传承人,鼓励她们重拾擅长的刺绣技艺,一起创作洮绣加热眼罩等“洮绣+”民族文创产品,将建档立卡户和“三类户”中的适龄妇女纳入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社会效益。每制成一个洮绣加热眼罩,就有一位农村绣娘直接增收30元,且该眼罩产生的效益全部返还给参与订单生产的村民。

“第一次接触洮绣加热眼罩时,觉得很有创意,而且绣眼罩相对来说用时短、制作简单,既能照顾孩子、做农活家务活,还能增加一份收入。”东南沟村四社王桃芳正忙着赶制手工刺绣品。

在东南沟村洮绣加热眼罩手工坊里,悠扬的童谣带来几许灵动与热烈,窗边,绣娘们正在埋头刺绣,穿针勾挑,五彩斑斓的丝线在她们手中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随着眼罩的慢慢成形,我和绣娘团队还在不断开辟洮绣抱枕、洮绣创意包、洮绣加热护腰、护膝和护垫等产品,我们的产业梦、致富梦,也越来越清晰。(本文为“我的乡村我振兴”三等奖获奖作品)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