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退伍军人的创业路
庆阳市庆城县玄马镇贾桥镇 杨曦/执笔
我叫刘庆亮,1987年5月出生在庆城县玄马镇贾桥村柔远河畔,2008年退伍返乡。面对父母常年患病、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2013年我们家被村上确定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为我最大的期盼。
农村人就要走农村的路
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我在建筑工地跑过腿、超市库房发过货、油田单位做过资料,最长久的还是企业会计的工作,但也只能做到收支基本持平,之前父母看病的欠账一直是我心里的“大疙瘩”。在当会计期间,我积累了一些企业管理的经验,逐渐产生了办企业摘掉贫穷帽子的想法。办什么企业呢?我跑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企业、厂子,但我一没有启动资金,二没有核心技术,越看心越凉,只有一把力气、一腔热血远远不够。2016年结婚后,为了照顾老人,我就再没有做会计,回家务农。有一天,我正帮母亲为家里做粉条,邻居过来串门子,看见母亲在做粉条便说,“我们自己做的粉咋弄都没有你们做的粉好吃,今年我们再没做,你们多做些,完了我买些。”这句话让我眼前一亮,在外面跑了那么久,只顾着看远的、大的,怎么就没有看到眼前呢。粉条作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食物,这稳定的市场该有多大?母亲这么好的做粉手艺,为什么不发扬光大?做粉条投入也不大,完全可以做起来啊!这一想法就像燎原的星星之火,占据了我整个脑海。做,一定要做,一定要做起来,一定要做出个样子。
再难的路只要走都能通
人都说创业难,难于上青天,当今社会没钱有想法都是空谈。当时我自己只有15万元,预算建厂需要60多万元,囊中羞涩,说起来都是笑谈。但是决心一定,不管多困难,事情我总要做的,接下来,我就四处筹钱,向亲戚朋友借,到银行贷款,跑了不少路,说了无数好话,也惹来无数拒绝和白眼。那些不借钱的亲戚朋友,我当时真的很气愤,甚至想着“这辈子谁还不用谁了”。可是现在想来,要么人家真的不方便,或者人家也是为我好,怕我投资不慎,亏了本。一个月时间,我连贷带借筹到了40多万元,说干就干,注册成立了我的“晶城粉业有限责任公司”,自己动手建起了厂房,招聘了21名员工,从外地拉回来原材料,虽说辛苦但我仍然干劲十足。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4月下旬,我厂子的第一批纯洋芋粉条生产出来了,而且出乎我的意料,产品要比我想得好的多,条直、色白、耐煮、劲道、口感好,绝对纯正的洋芋粉条在家乡试产成功了。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我将产品销售到北京、天津、广州、江浙等东部沿海城市,公司做到了当年建厂、当年运营、当年收益,当年利润16万元。创业路难吗?难,步步难!但我始终坚信,就算没有路,我也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出一条路来!
只有付出心里才能充实
随着公司的逐步扩大,我起了帮助原先和我一样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心思。随后,我吸纳镇上10多名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在我的公司就业,每人每年纯收入2万多元,车间和农忙错峰生产,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种地打工两不误。2019年9月,我的“晶城粉业有限责任公司”被庆城县人社局认定为“精准扶贫就业车间”。2020年春节来临之际,我带着价值1.2万元的粉条礼盒,走访慰问了全县17个乡镇53个贫困村的197名老复员军人、三属、参战参试退役军人和特殊贫困退役军人。我和他们说:“我们军人不怕艰难、敢闯敢拼,虽然我们现在不在部队了,但军人的精神头不能丢,我们要发挥退伍老兵的余热,不但要让自己富起来,更要带动身边的乡邻乡亲共同致富奔小康。”
“2019年度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东西扶贫协作致富带头人”“庆城县最美退役军人”……这些年,我帮了很多人,也收获了很多荣誉,活得始终是充实的。
我现在的想法很简单,把企业做大,把产品做好,把本地企业的路走好,让更多的青年人留在家乡创业,让我的家乡越来越幸福美丽。(本文为“我的乡村我振兴”三等奖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