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我的乡村我振兴优秀作品】扎根农村为民谋求福祉 不忘初心力助乡村振兴
2023-11-02 10:34:16 来源:陇南市康县岸门镇街道 朱彦杰

扎根农村为民谋求福祉 不忘初心力助乡村振兴

陇南市康县岸门镇街道 朱彦杰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风景”变成了“产业”,将“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康县真正成为“两山论”在西北的实践者,康县的350个美丽乡村建设中,岸门口镇街道村朱家沟独树一帜,璀璨耀眼,是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学习榜样和标杆,而朱家沟从一个“烂泥沟”,变成一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都和这个村的支部副书记朱彦杰是分不开。

从医生到返乡创业

朱彦杰生于1973年,1996年毕业于陕西省中医学院中医临床专业,就职于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中医科。父亲在他13岁时就去世了,而母亲故土难离,一个人守在家中,这一切都是隐藏在他内心最深的痛。

偏僻、落后、闭塞曾经是朱家沟的真实写照。“光棍多、贫困人口多、人口流失多”,朱家沟也曾因这“旧三多”而出名。2016年3月,县委决定把朱家沟列为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建设,然而,启动大会召开后一个月,只有村内几家零时柴房拆除。村民的强烈抵触让信心满满的镇村干部打起了退堂鼓,朱彦杰得知此事后,彻夜难眠,他清楚地知道:朱家沟不能失去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第二天,朱彦杰便赶回村里做起了志愿者,自告奋勇去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当了解到最大的问题是建设经费有限,没有任何赔偿时,他就把村子建设好后如何利用乡村旅游增加收入,详细地讲给村民听。难理解的,他就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叫来,用家族的大道理耐心地讲。终于,半个月后工程队顺利开工了。

乡村旅游的“领头雁”

就这样通过半年努力,2016年10月村子全面改造完毕。12月被住建部评为“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2017年元月,村委会换届,朱彦杰顺利当选为街道村党支部副书记,同年也被选为康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在镇党委支持下,朱彦杰组织村内十户人家茶饭好的妇女们开始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做起了地地道道的地方小吃,还组织了一些老艺人弹起地方的土琵琶,唱起地方的毛山歌;让打铁的老艺人恢复起老铁匠铺;把多年不用的石磨修缮好,让村里的老大妈磨起苞谷糁子和荞面,一个600年历史的传统古村焕发出生机。

这几年,朱家沟美丽乡村事迹硕果累累:四次中央电视台报道,其中2018年12月6日CCTV—13频道《甘肃康县:守住绿宝盆,古村落迎来蝶变》进行了专题报道。2018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评论员文章《喜看乡村振兴这一年》朱家沟也成了甘肃版块的一个亮点报道;《农民日报》《党的建设》《学习强国》也专版报道了朱家沟。2018年7月朱彦杰被陇南市委评为“陇南市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10月被文旅部评为“全国文化旅游能人”称号。2019年12月,朱家沟村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陇南市康县岸门口古村康养旅游景,2020年9月,朱家沟被文旅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2月“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在康县召开,朱家沟成为观摩点,受到37个国家和100多个社会团体的共同认可,2021年6月,朱家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环境治理示范村”。由朱彦杰创办的五福临门民宿被文旅部评为“全国首批甲级民宿”。

传播康县故事的“宣传大使”

朱家沟的成为康县乡村旅游的典范,随着“康县模式”“康县经验”的推广,来康县学习团体越来越多,朱彦杰同志在2016年到2021年期间,义务免费讲解大约在5000多场次,受文旅厅邀请,面向全省传播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达到100多场次,涉及14市州,38县区;并受省委组织部邀请,在全省党员教育培训中心交流经验若干次;受陕西省,黑龙江省,重庆等外省经验交流若干次,真正成为“康县经验”的传播者和义务宣讲员。

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目前,朱家沟游客量每年都在递增,从2017年的8万游客,到2021年的120万游客,以朱家沟旅游村为中心,带动周边20个村的经济发展,其中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农家乐,精品民宿和田园综合体等旅游项目,带动260人在家门口就业,有3800人得到直接收益,8600人得到间接收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00万元,人均收入从3600元上升到12800元。从2013贫困发生率29.7%,现在彻底摆脱贫困,人人过上了好日子!近五年来,仅岸门口镇朱家沟外来媳妇就有24名,分别来自云南、陕西、江西等地的姑娘嫁到这里,“游客多、产业多、外来媳妇多”,朱家沟也因新“三多”再次出名了!

朱彦杰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熬白了头发,额头上增添了皱纹,但他笑容满面,脚步铿锵,昂首阔步,奋力勇进,带领乡亲们正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大路上!(本文为“我的乡村我振兴”三等奖获奖作品)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