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谭新村文书 张贤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重视本土人才培养,更要召回外流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是多方面的,有城市人才,专业人才。我认为乡村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主体,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来自本地,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热爱农村的绿色田园,有着深厚的家乡骨肉情感。
我们村是古浪县八个乡镇搬迁来的贫困移民村,我是第一个在村里大搞养猪业的农民,经过几年的奋斗,养猪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乡亲们看在眼记在心。在年底的组长选举中,得到了高票当选。既然群众信任我,我就要为大伙干点成绩来。
当时全村群众的经济相当困难,主要经济来源还是种植业,如玉米、甜菜、胡麻等,但浇地又拿不出钱来购水,眼看庄稼就要旱死,怎么办?多少个深夜睡不着觉,我都在想,该怎样打开局面?
我给自己打气,一定要想办法突破,有所作为。我采取了最笨的办法——靠一双“铁脚板”走出“一条路”来。于是,我每天入户走访、到田间地头去,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谁家有钱,谁家无钱胸中有数。有钱的要及时一家一户地、一趟一趟串户去收,在坑沿上收钱的同时,用聊天的方式讲一些自己养猪的经验:几亩薄地,只能吃饱肚子,要脱贫致富,非走大力发展养殖业的路子不可。有些人当时确实拿不出钱来,只有掏我自己的腰包来垫付,水不能缺少,这也许是群众选我的目的吧。那时,只要作物不缺水,粮食连年丰收,群众手里就有了余钱,将手里的余钱再动员投入到规模化养猪上。
养猪是个技术活,有些人尝到了甜头,继续扩大再生产。有些人管理不到位,一场猪瘟倾家荡产。我村的老方就吃过那样的亏,我惹的祸还得我去摆平,再去帮助找原因,改善管理办法。哪儿跌倒哪儿爬起来,老家有句俗话:“发一回山水沉一层泥,经一回磨难长一回智。”经过再次壮胆借钱购猪,精心管理,有我及时指导,终于赚回了大把的票子,老方心里乐开了花。
要想和群众打成一片,靠的不是说了多少,而是做了多少实事,跑了多少成功的路。十五年的组长工作漫长而艰辛、忙碌而充实,我在一次次实干中成了群众眼里的实干家,致富带头人,大部分群众建起了养猪场,尝到了养猪的甜味。
我村原村书记赵兴军,本来在北京就创出了小天地,但他觉得不舒服,硬要回村带领一帮“穷哥”们共同致富。《西游记》有句名言:宁念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回家后在村里联合七户兄弟,建起了规模化养羊场,那时羊价居高不下,他们一时成了群众眼中的香饽饽。赵兴军第二年高票当选为村支书,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仍然“火”在了养殖业上,带领群众先后建起了三个养殖场,不少贫困户成了这里的主人,村委协调,政府担保,银行上门放贷,有些羊场还未建好,圈里已“羊”声鼎沸,看到满圈活蹦乱跳的育肥羊,看到整车出售后大把大把的红票子,人们养羊的积极性有增无减,村民们个个精心搞养殖,在脱贫奔小康的大道上兴高采烈,乐不可支。谭新村从此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在外创业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回来吧!家乡的乡村振兴、未来发展等待着你们,你们就是家乡振兴的领头雁,你们就是家乡发展的生力军。只要你们回家,拿出当年敢拼敢干的精神,在家乡干部队伍、创业先锋中大胆施展才华,家乡的乡村振兴就一定能创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