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张家川县马鹿镇白杨村三组 赵得录
我叫赵得录,生于1968年12月,家住天水市张家川县马鹿镇白杨村三组。白杨村地处张家川县东部关山脚下高寒阴湿地带,平均海拔在1900米以上,位于省道S221公路沿线,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是一个回汉杂居村。
以前,我也是白杨村的一名贫困户。马鹿镇沟壑纵横,高寒阴湿,昼夜温差大,一般农作物都不出产量,以前靠种农作物根本无法养家糊口,为了生计,抛下家庭去放马,一进山就是一两月,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技术,养活不要丢就行,日复一日地找马看马,马只要不要死就是万幸,听天由命。2013年,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的致富政策的引领下和村上的帮助下,我就萌生了扩大养殖的想法,开始养殖繁育马驹。当时我文化程度低、专业知识少,养殖马匹利润少,见效慢,我决定放弃。
村干部听说我要放弃养马的决定后,就积极上门做思想工作,联系县畜牧专家上门指导,帮助我的两个儿子外出务工。那段时间,我进山放马时就带上养殖技术的书看,山里有信号就手机上网自学,一门心思摸索养殖技术,我坚信,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一定能换来幸福生活。
在镇村干部的帮扶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下,我逐渐尝到了养殖的甜头,每年养马带来的数万元收入也大大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2014年我依靠养殖繁育马驹,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养马规模不断扩大,除了每天精心“照顾”小马驹,在自己脱贫致富的同时,还带领附近贫困户养马,为困难群众提供马驹和免费技术指导,帮助他们通过养殖实现脱贫。闲暇之余,我最爱干的事就是上网学习养马技术,关注最新的市场动态和各项政策,除了养马,我还依托中幼林抚育项目、植树造林绿化项目、村村通水泥路项目等,积极联系协调项目,优先带领本村和周边的宝坪村、康王村、长宁村、花园村等村的贫困户投工投劳,仅2019年和2020年两年就发放劳务费80余万元。在我的带动下,白杨村8户发展养殖基础母马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在2020年的7月份顺利接受全国脱贫攻坚普查。
当白杨村拆旧复耕、治撂荒地等政策遇到困难时,我冲锋在前,挨家挨户地上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次说不通,就去两次、三次,村民被我的坚持打动,最终同意配合村委会的工作,给村两委的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同时关心这些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有的贫困乡亲盖房缺钱,我就“赞助”几千元,热心帮助困难村民,转变脱贫户的思想,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激发内生动力。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村干部发现我在养殖技术上肯钻研、能吃苦,脱贫致富后又积极帮扶他人,有担当精神,推荐我积极向组织靠拢,如今我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党和政府这么好政策,我一定要把这些政策用好,让更多的人跟着我富起来。以前是忙着自己脱贫,如今则是带领村民致富,展望未来,我信心满满。我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想到什么就去做,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以前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党委政府帮助我,现在我日子好过了,我也要去帮助他们,大家日子红火起来,才是我最开心的事情。虽然现在忙忙的,但是感到很充实。
我相信白杨村今后会有更多像我一样的热心人,一些年轻人留在家乡,而不只是去沿海工厂打工,开始愿意回报家乡或返乡创业,吸引在外乡贤参与其中,通过真心实意的帮助来温暖人心,不希望人心像钢筋水泥一样坚硬。我们不应该把城市化的思维强加在乡村,盖整齐的房子,修笔直的公路、用水泥硬化河流沟渠。
我也希望把白杨村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生态新村庄,乡村就是那个拥有麦浪、牛羊和承载着童年的地方,更是一首经过精心打磨的生机勃勃的田园牧歌。在这里,乡村则身处自然,有田野、沟渠和森林,也有诗和远方,以及人们对于大自然永远亲切的向往,让游客在游乐中充分体验到传统文化与现代高效农业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来到马鹿镇白杨村,尽享乡村生活的闲适和快乐,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越过越好,我仿佛看到了收获时节乡亲们脸上绽放出的迷人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