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仁大镇高硖村农民 陈大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精神的寄托,是灵魂的归宿。乡情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恋,是慈母手中那根缝缝补补的丝线,是“造福乡梓”的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感召下,在浓烈乡情萦绕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就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有些人说乡村振兴就是村口那整齐干净的水泥路,有人说乡村振兴就是那一排排精准扶贫房,有些人说乡村振兴就是山前山后的果园……。但对很多农民朋友来说,乡村振兴总是听上去很美好,带给他们更多的是期待中的迷茫,乡村到底应该如何振兴?我们每一位都在翘首以盼!自己作为振兴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一员,从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和失败挫折,到现在的目标坚定和成功转型,脑海中无时无刻浮现着与土地结缘、“万事开头难”从濒临放弃到再度崛起、“荣誉的背后是辛酸”这一段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农民之路走得非常不容易,而一路走来的磕磕碰碰,更成为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试金石。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走出大山奔赴城市的灯红酒绿是当时我们每个人向往的目标,但自己这个没有资本,没有背景,“不拼爹不拼妈”的大山青年,单凭一双踏实肯干的手和一颗坚定不移的心,想要在大城市中闯出一条路子来真的不容易,语言的不通,生活节奏的不适应,与自己理想生活的不对称等等,无一不摧毁着自己在城市中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家乡谋发展的想法愈来愈强烈。
近年来,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生态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同时把土地和粮食生产安全也提到了更高的位置,这无疑给我们老百姓创造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机制保障。但从农村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农民家庭劳动力相对匮乏,青壮劳力大多数外出务工或是照看子女上学,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能力去耕作,导致部分耕地撂荒,这是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现状。自己当时就想:既然没人种,我来种田,看能不能闯出一条增收路子来。近年来,自己借政策东风,在四河镇政府大力的支持下,第一年自己流转了100多亩的耕地种植玉米,办起了种植合作社,当年的纯收入就达到了5万余元初尝甜头,对种植玉米的信心大增。第二年自己贸然扩大种植规模,没有考虑好天气原因、投资成本、销售渠道和收购价格,一年辛苦下来,基本上没有盈余,这无疑给自己当头一棒,继续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信心开始有所动摇,同时自己也开始反思和总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提升,才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
接下来自己通过走访和调研其他种植大户和经营企业,最大的感触就是:粮食生产是国家重点保障的项目,也几乎是每一个农民都能从事的产业,市场容量很大,产业门槛也很低,要在这样一个行业里投资创业,需要有所创新,才能获得盈利点。首先一点要由传统种植模式到全程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其次,规模化是投资粮食生产的命脉,粮食生产是一个薄利的产业,要想提高效益,必须上一定的规模。再就是,投资农业机械化必须有适应机械化运作的生产规模作保障,要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机械投资是一个很大的成本,几百亩面积都不足以支撑对机械化的投资,上千亩的面积才是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必要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机投资保养成本,也养活了技术工人,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022年,四河镇全流域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2万亩,与龙头企业昊康牧业签订订单收购协议1万亩,以每吨360元高出市场平均价20元左右的标准进行收购。自己瞅准机遇累计流转了1000余亩耕地发展种植旱作农业,经前期交售情况来看,自己估计可获取10万余元的纯利润,已经远远高于普通外出务工人员一年的经济收入。当然,自己在获取收益的同时,当地老百姓通过就近务工、流转土地获取经济收入,同时撂荒耕地也得到了有效的整治,一举多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扶贫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密码”之一,产业振兴也必将是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大法宝。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乡情的感召下,在希望的田野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归家乡,投入到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汇集成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绽放青春光彩,促进产业发展,为振兴乡村贡献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