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崇信县黄花乡村民 陈会清
我叫陈会清,当过黄花塬村的文书、主任、副支书,现在是崇信县人大代表、村里的村务监督委员,这几年因为苹果种得好,在村里大家更愿意叫我陈能能(种苹果能手)。我的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之前家里几代人主要收入都是以种地和在外打零工为主。但是不管是干什么工作,身处什么岗位,让家里生活好起来,让村里父老乡亲富起来一直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作为村干部应尽的责任。
我当村主任那会儿,就经常和村“两委”成员一起“串门子”,在村头老核桃树下、在田间地头和大家一道讨论黄花塬村应该发展些啥产业让大家富起来,不用顾“钱”不顾家的外出打工两头跑,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既能照顾老人、又能教育娃娃顾上家庭。
但当时我们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每年只有不到1万元收入。基础设施落后,全村硬化产业路不足2公里,一大半的人都居住在窑洞或土坯房。村里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产业,人均耕地虽然有6亩多,但一半是塬地种口粮,一半是山地大多撂荒着,年轻人看不到出路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缺少“人气”也就是咱们农村人说的“热闹劲”,经常见到的就是几个老汉在村东头闰改家门前大石头上坐着晒太阳,精神生活欠缺。唯一有亮点的就是村北面有一棵上千年的“娑罗树”和关帝庙,逢年过节都会有十里八乡的人来祈福、还愿。当时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商量着,能不能以这棵有名气的“娑罗树”和关帝庙发展乡村旅游,搞农家乐之类的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大家致富。但是大家坐下拿出笔仔细一算账,光维修基础设施、硬化亮化、绿化周边环境就得近百万启动资金,还不算办农家乐、搞宣传的钱。这样的产业发展计划虽然有前景也有搞头,但当时不符合村上实际,一时半会也搞不起来。
后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县上开会制定了“塬果、川菜、整县牛”的产业发展计划。作为村主任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县上举办的果产业培训班,去静宁县参观学习了当地果产业发展经验,全面学习了村委会怎么组织群众成立合作社、怎么流转土地、怎么在当地的恶劣的山地条件下改善技术,种出了静宁“金”苹果。当我听说静宁“金”果,一亩地能达到五千元以上的纯收入时,我非常地吃惊,当时我们村最好的塬地种玉米一年也就一千五元的毛收入,这个差距让我晚上激动得睡不着觉,想着要是我们村也种上这几百亩苹果,那岂不是“发了”。
培训回来后,县上也出台了果产业扶持办法,大力扶持“南、北二塬”的乡村种植苹果。我和支书商量召开了村“两委”会,把我看到、学到的经验、发展前景、收益和大家整整聊了一上午,最终大家确定了“果业兴村”的发展计划。
产业要发展,资金是难题。针对资金短缺问题,我积极动员群众投资入股,用入股的15万元购买了优质苹果树苗和肥料。为了打开局面,我首先在自家的承包地里率先栽植了10亩优质红富士苹果树,又租赁200多亩撂荒地,铺好4公里长的供水管道,栽种苹果43亩、核桃150亩,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为让大伙儿尽快掌握务果技术,我先后带领100多名村民去陕西的杨凌以及静宁、泾川等地,参观学习果园管理技术,还衔接乡上请来甘农大果树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村上现场培训。一点点摸索出果园种草增强土壤有机质、果树病虫害生物防治、增施有机肥、摘叶转果、铺设反光膜等8项技术,有效改变了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低的状况,攻克了腐烂病、根腐病等难题。同时,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电商销售等措施,降低了果园管理难度,拓宽了销售渠道。这几年我承包的40多亩果园,去年进入丰产期,产果6万多公斤,纯利润七八万元,用工每年开工资4万多元。在我的带领下,现在黄花塬村有89户群众发展果产业,年创收660多万元。目前,全村已建成优质果园1200多亩,今年有500多亩已经挂果。
如今黄花塬村的苹果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富了,村集体经济强了,村上有钱了,发展乡村旅游也有了希望。作为县人大代表,我积极参与村上的村庄规划,我们村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依托“三位小英雄”红色文化、娑罗树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特色元素,改造窑洞37孔,建成了纪念馆、民俗馆、农家乐、游客接待中心等,打造了爱国教育、民俗文化展示、杏林休闲、采摘及娱乐餐饮区等7个功能板块,培育了古树名木游、红色研学游、民俗风情游等五大特色旅游产品,全面提升了景点特色内涵和旅游品味,推动了文旅产业延链强链发展,实现了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双赢”。全村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色村庄、人文村庄,乡村面貌相比之前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