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不忘家乡凤归巢 共谋发展促振兴
2023-11-08 10:01:59 来源:​定西市陇西县双泉镇胡家门村 冯泽华

定西市陇西县双泉镇胡家门村 冯泽华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牵动了很多在外游子的心,而我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秋天,在全国各地兜兜转转做了6年乡村建设之后,带着所学的乡建知识和对家乡美好的愿景,我从北京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成为了胡家门村的一名村干部。

回到村里之后便主动了解村里情况,宣传乡村建设理念,积极加入家乡的建设之中。工作半年之后,2020年春天,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本着盘活村庄现有资源的目的,我们开始了胡家门旧村小学的改造。胡家门村小学,始建于1943年,2014年因生源减少,撤并至双泉九年制学校,至改造建设时已经荒废了6年之久,在这6年里,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学校大门紧闭,校园里面杂草丛生,教室屋顶漏雨门窗破旧。我刚到村上的时候就注意到旧村小,能否把资源有效利用,以发展村集体经济,就在我想着旧村小该怎么利用的时候,镇党委领导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旧村小废弃很久了,让我设计一下,进行改造。因旧村小是原教书育人之地,镇领导的想法是在功能设计上偏向文化方面,旧村小位于村内中心位置,与村委会相邻,隔壁有村活动广场、庙宇、村卫生室以及旧村部,从规划上来说,设计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最为合理的,能够有效服务群众,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我按照镇领导的想法做了旧村小的改造方案。经过镇村两级几轮的共同探讨,最终设计为集爱心超市、乡村舞台、农家书屋、活动中心、农耕文化展示、儿童玩乐、乡村食堂、养殖区、菜地及农田展示等10个功能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中心在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比较全面地展示的农村文化,所以我们决定把改造后的旧村小更名为胡家门文化大院。

设计确定之后就开始改造,因为我们村是非贫困村,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少,没有钱怎么建设,那就让设计为资金让位,不求高大上,但求完整实用,材料能用旧的就用旧的,能在村里找到免费的就用免费的。没钱雇工人怎么办,那就村干部先上,老支书和草泥,村主任补房顶,监委会主任提泥浆,我则负责跟随建设进度调整完善设计方案,村公益岗位人员也积极参与施工建设,自己村的公益岗位人员不够了,镇党委就调集镇里其他村的公益岗位人员帮忙。因为没有资金的原因,导致大家在漫长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失去信心,也致使大院建设一度异常艰难。在建设的过程中,老支书因为年纪大,身体有恙不得不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村委班子也随之进行了调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在镇党委、镇政府的要求下,也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大院的建设中。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几个村干部起早贪黑,顾不上吃饭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忙不过来就叫自己的家人来帮忙。有一次村书记把腰扭伤了,需要住院治疗,我和村文书就负责找人帮忙,任务是用一天时间完成大院步道硬化建设,为了赶工期,我们一直干活到晚上十二点多,天黑了就买室外灯接上了继续工作,铲浆的人手不够了我就加入到其中,虽然作为女孩子力气确实是小了点。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奋斗后,于2020年6月16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院开始营业,而此时的大院实际上才刚刚有了一个基础,农家乐设备不齐全,因为缺乏资金,我陪着村书记在二手市场淘农家乐的冰箱、操作台等设备,家电市场需要两三万元的设备,我们7000元就买回来了,领导也帮助我们“化缘”了部分桌椅。由于大院还未完全建设完成,所以我们一边经营一边建设,经营挣的钱又用来建设,在充满波折的艰苦建设下,大院运营也慢慢步入正轨。

7000元、8000元、13000元、15000元……看到每月不断上涨的营业额,听到领导和群众以及社会各界朋友对大院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作为参与者,我深深感到这份努力和付出的意义。文化大院的改造不仅盘活了闲置公共资源,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并带动了胡家门村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大院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地,更是一个平台,源源不断的汇集着致力于乡村建设的仁人志士,到胡家门村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当中。文化大院就像一个在胡家门村点燃的一个乡村振兴的星火,这个火点正在从这里慢慢散开,必将趁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熊熊燃烧。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个在别人眼中“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却是我们走遍天涯海角也始终牵挂的地方,这里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的好友,这里也将是我们生命的归处。今天,定西有的不只是土豆,中药材、果蔬、油料、牛羊养殖……,利用现代化手段,家乡的产业在不断发展,品种也在不断丰富,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今天,古丝绸之路再度迎来生机,乘着西部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风帆,以互联网、数字化等现代化手段为桨,希望我们的家乡能够乘风起航,注入新的活力,谋求新的发展。胡家门文化大院的建设,胡家门村的建设,只是一个缩影。我何其有幸,能够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之中,能够见证家乡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