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良镇北张村党支部书记 姚军福
近年来,我靠养牛带动我们村以及周围的几个村走上了产业振兴之路,虽然我姓姚,但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我“牛支书”。建办牛场、当支书快十年了,一路走来有很多的艰辛,但庆幸的是我选对了路子并坚持了下来,村上的肉牛养殖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散户养殖也越来越多,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养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效应更加明显。推动乡村振兴,于我而言要挑好产业带头人、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两副担子,不但要有“牛劲”,更要有“牛招”。
产业发展上先行先试,打消群众顾虑。我所在的北张村是全县79个贫困村之一,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建档立卡时全村145户460人中贫困户就有65户241人。为更好地带动全村群众发展牛产业,打消群众顾虑,我决定自己先养牛,想起来容易干起来难,摆在面前的困难和问题数不胜数,无地可用、资金短缺、没有经验等等,经过联系汇报,争取到镇村和县上领导的信赖支持,我更加有了信心,贷款、借款50万元,租地规划选址,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建成了饲养设施齐全的养殖场,第三个月就开始买肉牛、雇工人,走上了“养牛路”。一开始我不懂饲养知识,就虚心向书本学习,时常请教乡村兽医,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学习和摸索,我学会了给牛打针、输液、接生,一些常见病不叫兽医自己也能看,慢慢地我也从一个养牛门外汉变成了养牛“土专家”,现在我的牛场已有7座牛棚,占地50多亩,常年牛存栏500头以上,年净收入520万元(每头2160元左右)以上,村里群众通过我看到养牛有奔头,也逐渐加入养牛行列。
扶贫济困上多出实招,共享政策红利。自己富了不算富,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如何让更多的村民富裕起来,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和追求。一是创新运营模式。探索形成了“党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对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进行分红,每年到村到户分红30多万元。同时将农户分散养殖的肉牛按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进行回收,育肥后再外销,对有养殖意愿但缺乏资金的农户,由合作社其他成员担保,免费提供基础母牛,公司负责配种,产犊后再由公司按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进行收购,确保分散养殖户的利益不受损失,实现了互惠双赢。二是吸收富余劳力。以牛场为依托,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务工机会,公司常年雇佣劳动力12人,其中贫困人口9人,饲草种植、青贮等农忙季节用工120人以上,全年累计支付劳务费40万元。同时对周边群众生产的玉米以高于市场价收购,牛场所产牛粪免费投放给村上农户,有效降低了户内种植产业投资成本,促进了种植、养殖产业互支互促、融合发展。三是开展技术培训。我创办的公司是县上首批挂牌的脱贫攻坚劳动力培训基地,配套建设有专门的培训教室,在县直各部门和镇上的支持下,通过邀请牛果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采取理论培训、现场讲解、基地实训等方式每年培训贫困户劳动力300多人(次),帮助贫困户掌握致富技能,实现稳定脱贫。在公司的辐射带动下,全村145个农户就有75户养牛284头,其中贫困户32户156头,户均每头牛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乡村建设上攻坚克难,统筹协调发展。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带领村“两委”,引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双向奔赴”,特别是今年以来狠下功夫,统筹推进全面振兴。一是建强支部核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按规定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注重党员队伍建设,纳新党员2名,培养后备干部2名、致富带头人3名,通过支部书记通过镇级“擂台赛”等形式倒逼自身素质提升;壮大村集体经济,盘活闲置资源资产使收入提高到13万元以上。二是持续监测帮扶。紧盯重点人群,每月遍访一次困难群众,动态建立问题台账,有针对性地调整低保4户11人,调整公益岗2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今年前8个月实现了“零信访”。对接帮扶单位筹措资金3.3万元,整修生产道路15公里,盘活撂荒地30亩,为群众办实事10余件。三是优化产业布局。依托盛丰牛场打理发展牛产业的同时,联合县文旅投公司建办小杂粮加工基地,签订了免费投放籽种化肥地膜、保价收购协议,引导群众连片种植以糯性谷子为主的小杂粮50亩,开辟了产业增收新渠道。四是攻坚环境整治。继拆危拆旧在全县率先清零挂牌后,接续推进存量土坯房消除,预计年底前实现49户251间全面清零。深度清理房前屋后“三堆”,配套落实户内垃圾定期上门收集、“美丽庭院”评比、“红黑榜”曝光等措施防止乱象反弹。五是倡导文明新风。以红白理事会“理”出好风尚,提前介入对天价彩礼、薄养厚葬、铺张浪费等陋习进行导向性干预;以村民议事日“议”出新思路,把村民议事固定为每月“主题党日”自选动作,征求意见建议和问题当月整改落实;以积分小超市“积”出大文明,将群众参事议事的各个方面纳入量化积分,用物质奖励调动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
能在家门口带着父老乡亲们一起发展产业、参与振兴,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这些年我先后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殊荣,这既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鞭策,今后,我还想乘着政策的东风,继续发光发热,当好村里人、办好村里事,同广大党员群众一道,把产业发展得更优质,把村庄建设得更美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不断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