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赵军宝 杨兄兄 刘建明 文/图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今年,庄浪县万泉镇依托区位和气候等资源禀赋,借助蔬菜种植发展起步早,群众生产经验丰富等优势,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将蔬菜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大力改变传统种植模式,采取联建共建模式在下洛河北部河谷川地建设蔬菜产业示范园,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村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村民在棚里定植菜苗。
棚外寒风凛冽,棚内生机盎然。在万泉镇霍李村,一座座大棚依次排列,有的棚内菜农们忙着嫁接,有的菜棚里绿油油一片,西红柿、西蓝花、草莓等反季节蔬菜长势喜人,一派繁忙景象。
“现在嫁接的是黄瓜苗子,黄瓜苗子在南瓜苗子的根系上嫁接,黄瓜嫁接到南瓜根系上估计有20天左右就能定植,村上也比较好给我们每人每天100元,我现在已经干了10多天了,可能再有一个礼拜左右这苗子都能接完。” 万泉镇霍李二社村民高紫霞通过这些年“实战”积累,在大棚蔬菜选种、选苗、嫁接上有丰富的经验。
据介绍,万泉镇蔬菜大棚充分发挥带农益农作用,带动周围农户务工增收,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共吸纳附近70余名群体常年在园区务工,务工收入可达100万元以上。
万泉镇蔬菜大棚基地。
走进霍海兵的草莓大棚,一垄垄草莓秧苗长势喜人,草莓种植技术含量高,收益相对较高,这些年,霍海兵一直在南湖镇承包大棚种植草莓,种植经验丰富。“我在万泉承包之后,对家庭能照顾到了,我在这边承包了7个棚,预计收入15万元左右。”今年,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他毫不犹豫地承包了7个大棚,种植草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万全镇大力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公司直接经营、委托经营、村集体承包经营和农户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按照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和产销一体化发展要求,带动127户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引导高川、田岔等14个村集体承包经营温室28栋,实现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和企业发展共赢局面。
蔬菜苗长势好。
今年,万泉镇引进耐低温弱光、抗病、优质的黄瓜、西红柿、草莓、脆瓜等13个新优品种进行培育,实现蔬菜产业从智能育苗、规模种植、仓储保鲜、反季销售一体化推进,不断增强蔬菜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能力,推动全镇蔬菜产业现代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据万泉镇镇长郭翔介绍,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占地300亩的万泉设施蔬菜产业园,园区的建成带动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总产量约1.6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推动万泉镇蔬菜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有效破解了我镇产业结构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难题,确保了群众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