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村里的井
2024-01-15 11:14:57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 李彩霞

水井,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上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发明。一口井,周围开垦上几块土地,人们就可以在这里繁衍生息。

我们八一村,地处黑河南岸,村南村北有两条人工开挖的水渠,水自东向西缓缓流过,滋润着村子周围千亩沃土,是个水草丰茂的地方。

村里的井,跟村庄的历史一样绵长。水的润泽,让乡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让村里的人得以世代繁衍生息。

水井是平原乡野里一道古朴的风景。从我记事起,我们那个不到百人的小村子里就只有一口井,是口辘轳井,在村西头的老榆树下,沐浴着经年的日月光辉,为村子里提供人畜饮水。

辘轳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木头把儿摇转的轴,轴上绕上绳索,绳索一端可系上水桶,摇转弯弯的木头把儿,连着缠满粗井绳的木头辊子,摇起来咯吱咯吱地响,宛若一曲悠扬的乡间小调。

往上打水不但需要力气,也是一项技术活儿。没力气的人摇不上来那好几十斤的水桶;技术不行,水也打不到桶里,看着那只水桶漂在水面左摇右摆,就是不肯沉到水里,只能干着急。而有经验的母亲打水的时候,只见她一手扶着辘轳,一手撒开辘轳把儿,水桶刚接触到水面的一刹那,猛然一停,水桶随着反作用力调转头,口朝了下,一提一放,“咕咚”一声,水桶没入水下,一大桶水就被绞了上来。

辘轳井的下方,常年放置着一石槽,供村子里的牲畜饮水,因此水槽的周围总是汪着水,被牲畜反复踩踏后变成了一片水洼。人们担水有井台,这是一块不大的地,上面铺着石块,它的作用是平稳放置水桶,让水桶里不小心洒出的水快速流入底下,使挑水的人不至于滑倒。上下井台有几级石头台阶,再往下走就是土路了。

那时候的井边是非常热闹的,从一大早一直热闹到天黑。尤其是黄昏时分,等候打水的人们唠着家常,石槽边常常羊欢马叫,老人小孩也到井台边凑着热闹,还有挑水的扁担发出的吱吱呀呀的声音,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我常常跟着母亲去井边抬水,水桶里汲满水后,穿一根木棍放在肩膀上,我走在前面,母亲走在后面。而个子比我高的母亲总是怕把我的肩膀压疼,她两只手使劲把住水桶的横梁,不让水桶滑到我的这边。一桶水,承载了母亲对我浓浓的爱,水桶晃晃悠悠,晃动着我快乐的童年

还记得炎热的夏天,我们把从地里摘回来的黄瓜、西瓜、西红柿等放在刚挑来的水桶里泡一会儿,“拔”一下,这些瓜果会更加清脆可口、爽心。而寒冷的冬天里,井水又是温暖的,刚汲上来的水还冒着热气,热乎乎的,洗洗涮涮的,也不觉得扎手。村里的井水,清冽甘甜,养大了一代又一代村里人。

井是村子最后的根。奶奶说过,一口井要很多的人家经常使用,才能把水用活。村子里的这口井,水特别的旺,特别的清洌,大约就是用的人多的缘故吧!

如今,村里的辘轳井已成了机井,灌溉着村庄周围的千亩沃野。

漫漫岁月风尘中,辘轳井作为一道风景,已经悄然消失,但辘轳井磨强壮了我们的身体,磨砺了我们的意志,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在我记忆深处,它一直水光潋滟,每每忆起,心头总会漾起层层涟漪……(李彩霞)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