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甘肃武威,腊八是一个特殊又重要的节日。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常听姥姥说,“吃了腊八饭,糊里糊涂二十天。”懵懂的我躺在姥姥怀里惊讶地问姥姥:“吃了腊八饭为啥要糊涂二十天呢?这个饭咱们别吃了吧。”“傻孩子,这就是形容过了腊八,大概再有二十多天就要过年了。”姥姥摸着我的头笑得合不拢嘴。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心里就盼望这个节日的到来,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家乡的集市就热闹起来,“年”也跟着来了,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吃油果子……
家乡的腊八节这一天是要吃“腊八饭”的,我们也把它叫做“红豆面条饭”。不同于城里人的“腊八粥”,它是用豌豆、蓬灰、碎面条制作而成的汤饭,稠稀适中,不似一般的汤饭那样汤多面少,也不似稀饭那样浓稠。看似简简单单,工序可一点也不比别处少。
腊八节前一天,吃过中午饭,家家户户都会盛一碗豌豆倒在簸箕里,把豌豆里面混杂的小石头、细碎屑挑拣出来。这个过程当属孩子们最喜欢了,挨着大人们坐在一起,争抢着挑最大最圆的豆子,等大人夸奖,自己挑选的豆子好不好……挑拣完豆子,从水缸中舀几瓢水,倒入盆中,让所有豆子“泡一下午澡”。
吃过晚饭,在我们家,母亲把炉火生得旺旺的,搭一口铁锅,把泡好的豌豆盛进锅中,倒入清水开始蒸煮。随着炉火的跳动,锅中的水“咕咚、咕咚”地冒起泡来,屋子里飘起一阵豆香。这时母亲把用纱布袋装好的蓬灰放入锅中,继续煮沸豆汤,随着蓬灰的加入,豆子的香味更加被激发出来,豆汤也会逐渐变色,煮至豆子软烂的时候,起锅倒入容器,此时会发现豆汤变得红红的,这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在家乡,腊八节这一天要让家里人早早吃上腊八饭。一大早,母亲便起床生火、和面、擀面,把面切成菱形的碎面条,再切点肉放在砧板上备用。等一切准备就绪,起锅烧油,油烧开后,把肉下锅进行翻炒,肉片在锅铲的敲打下“滋滋”冒油,很快就被煸干,这时放适量盐、调料,再加入前一晚煮好的豌豆和“红豆汤”一起煮沸,随后把一个个菱形面条放入锅中煮熟,撒上葱花,呛半勺菜籽油泼在葱花上,“呲”,整个屋子弥漫着葱油和绵长的豆香味道,还在被窝里的我和弟弟生生被这股香味馋醒。
“两个娃娃快起床,开饭咯。”母亲用宠爱的声音催促着我们两个孩子赶紧起床。我们看到母亲把盛的第一碗“腊八饭”供奉在了灶台上,说是第一碗要给神灵吃,面条象征着五谷,祈愿在来年勤恳的劳作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等我和弟弟洗漱完,太阳出来了,我们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吃上了热乎乎的“腊八饭”,沙沙的豆子、滑溜的面条在嘴巴里碰撞,口齿间豆香回荡,不一会儿就被我们吸溜完了。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吃“腊八饭”了。城里的珍奇美味、网红美食吃了不少,但哪里比得上家乡的一碗的“腊八饭”呢?(高金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