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网讯(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马雪娟)绚丽的服饰、神秘的面具、热情的舞姿、嘹亮的歌声……2月24日,“陇原春晓”陇南诗会和甘肃文旅网红创作陇南站活动在文县铁楼乡启动,一系列别具地域风情的特色表演,让现场的游客大开眼界。
传承千年的“朝伟”,是白马先民们喜迎八方宾朋的隆重仪式。当天下午,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白马人身着绣着“太阳”“鱼纹”的传统服饰,沙嘎帽上的羽毛随风跳动,用独特的白马歌声和沉稳的舞步演绎盛情欢迎嘉宾的到来。
紧接着,土琵琶弹唱、白马欢歌、麻昼展演、池哥昼表演等节目轮番上阵、精彩纷呈,给观众带来一场印象深刻的视听盛宴。乡土味十足的土琵琶弹唱,伴奏乐器居然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锅盖、长条凳、农具以及筷子和碟子,音乐风格朴实、风趣,展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和生活乐趣。
在“麻昼”表演现场,表演者头戴十二生肖动物面具,身着华美服饰,伴着铿锵有力的鼓点,迈着强劲的舞步,逆时针方向起舞转圈。“池哥昼”是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的一种传统祭祀舞蹈,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白马人的传统里,每逢重大节庆都要表演“池哥昼”,感恩万物,祈祷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村寨安宁。
文县非遗工坊面具雕刻传承人田继灵告诉记者,表演者所戴的面具用椴木雕刻而成,一个面具重达4斤左右,非常考验表演者的体力与耐力。
“我年轻的时候也跳池哥昼,主要跳‘池母’这个角色。现在跳不动了,孩子们继承了传统。”田继灵高兴地说,现在他专心雕刻面具,每年节会面具的需求量很大,甚至有些酒店、餐厅也会购买面具作为装饰品。
自古以来,白马人对“火种”充满敬畏,因其象征着希望和延续。火把节,是白马人的传统习俗。当天晚上8点,山寨男女老少把凑来的柴火堆放在寨子的广场中间点燃,熊熊的篝火燃烧起来,大家牵手并肩,连成一个大圆圈,围着篝火载歌起舞。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参与体验了火把节的狂欢活动,在火圈舞中感受到了白马人新年“迎火把”的热烈场面。
文中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