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网渭源讯(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郭胜军)日前,记者从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服务渭源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暨甘肃省农科院会川试验站科技开放周活动现场获悉:渭源县脱毒种薯年繁育能力突破10亿粒,“渭源种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溢价超30%,成为甘肃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服务渭源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暨甘肃省农科院会川试验站科技开放周活动由甘肃省农科院主办、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承办,旨在聚焦马铃薯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以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抓手,推动马铃薯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提升”转型,为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凝智汇力。
据介绍,甘肃省农科院会川试验站始建于1965年,该站是西北地区首个马铃薯专业育种站,在高淀粉、抗旱、抗晚疫病育种领域居全国前列。60年来,站内科技人员扎根一线,累计育成“陇薯”系列品种55个。近十年,在甘肃推广马铃薯超4000万亩,助农增收120亿元,成果辐射全国13个省区,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渭源因药薯飘香而有名。渭源县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和“中国党参之乡”。近年来,渭源县依托坚实科研基础,通过引进智能种植、精准管理等全链条科技手段,已发展为全国重要种薯繁育基地,“陇薯”系列品种覆盖西北五省,马铃薯原原种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会上,甘肃省农科院与渭源县签订院地科技合作新协议,并共同为“渭源县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该研究院将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核心任务,成为破解产业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