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薯”写乡村振兴新答卷——安定区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纪实
2025-07-23 12:28:44 来源:甘肃农民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文/图

盛夏的定西市安定区,万亩薯田绿浪翻涌,淡紫色的马铃薯花点缀其间。这片曾以“苦瘠甲天下”闻名的黄土旱塬,如今凭借一颗小小的马铃薯,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传奇。从田间地头的“土疙瘩”到国际市场的“金蛋蛋”,安定区用一条覆盖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诠释了“小土豆”如何成就“大产业”。


科技赋能 一粒种薯的全球之旅

在香泉镇马铃薯研究所的组培室内,技术人员正将脱毒试管苗移入培养瓶。这座甘肃省首家民营马铃薯科研机构,其产品不仅销往内蒙古、黑龙江等国内主产区,更远渡重洋抵达土耳其、埃及等国家。“我们已建成‘温室育原原种、基地扩原种、大田用一级种’的三级繁育体系,形成年生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6000万株、马铃薯原原种近1.2亿粒的生产规模。”研究所负责人介绍。

科技是种业创新的核心。该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机构,开展28项育种试验,育成“定薯1号”等2个新品种。在香泉镇万亩出口基地,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与无人机飞防技术的应用,使机械化率达95%以上。“过去亩产不足1吨,现在鲁家沟示范区亩产超4吨!”当地农民感慨道。


规模种植 黑膜下的“致富密码”

走进巉口镇万亩示范基地,覆膜种植的马铃薯苗整齐划一。近年来,安定区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建设标准化种植区。目前,全区黑膜覆盖种植面积达86.19万亩,总种植规模稳定在100万亩以上。

“膜下滴灌技术让产量翻番,水肥利用率提高30%。”巉口镇农业站技术员指着连片农田介绍。该镇建成5个5000亩原种基地、10个千亩商品薯基地,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在鲁家沟镇1.14万亩高产示范区,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助力亩产跃升至4250公斤,真正实现了“引水上山、旱塬生金”。


加工升级 从淀粉到“定西宽粉”的蜕变

在甘肃蓝天公司的淀粉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将马铃薯加工成雪白的淀粉。作为全国产能最大的淀粉企业,蓝天公司年加工鲜薯60万吨,年产淀粉1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3%。“我们通过‘核心企业+联合社+金融’模式,带动上下游200余家合作社联动发展。”公司负责人吴江涛说。

精深加工是价值链提升的关键。安定区现有42家定西宽粉加工企业,建成50条生产线,年产能达9.8万吨。薯香园公司引进国际先进全粉生产线,开发出薯泥、饼干等主食化产品;爱兰薯业则推出速食宽粉,通过电商直播销往全国。“一碗宽粉带动一条产业链,去年我们线上销售额增长40%以上!”企业电商部经理表示。

品牌化营销让“土特产”走向世界。“定西宽粉”凭借劲道口感成为爆款产品走俏网络,而“蓝天模式”则通过供应链金融破解农户融资难题。在巉口镇电商共享直播间,返乡青年马小燕正直播带货:“今天这款薯条,原料就来自咱们镇的示范基地!”


联农带农 家门口的“幸福产业链”

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就业工厂,56岁的陈大叔正分拣种薯:“我每天工资100元,年收入超2万元。”据了解,该企业常年用工160人,收获季临时聘用180人,年发放劳务工资超500万元。香泉镇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带动15个村集体增收。

“过去种马铃薯只为吃饱,现在能致富!”陈家屲村村民王桂芳算起账:土地流转租金、合作社分红、基地务工收入,三项合计年收入超4万元。数据显示,安定区像她这样嵌入产业链的农户超10万户,马铃薯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超过30%。

从脱毒种薯的科技突围,到“定西宽粉”的品牌崛起,安定区用一颗马铃薯串联起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黄金链条。站在2025年新起点,安定区正以“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高地”为目标,让这片土地上的“金色薯光”照亮更多人的致富梦想。

责任编辑:杨万明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