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牛启坤 赵甲伟
盛夏时节,清水县大规模小麦收割工作已全面结束,全县各乡镇聚焦“种、储、加、销”关键环节,以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全力推动小麦从“丰收在田”向“丰收到手”“增值增效”转化,一条贯通良种繁育、仓储保障、精深加工与市场拓展的小麦全产业链条正加速成型,为端稳“中国饭碗”、促进农民增收注入坚实动能。
近年来,清水县积极争创全国小麦制种大县,通过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成立了清水小麦试验站,成功培育出“兰天”系列丰产多抗、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60余个,全国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2亿亩。今年,清水县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大力推行“五良融合”,建成10万亩小麦良繁基地,25.93万亩夏粮喜获丰收。主导品种兰天26号实收亩产达350公斤,在今年较为干旱的背景下创寒旱区高产水平,为全链条高效运转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在金集镇天水德合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储备库内,一包包的金黄麦粒堆积如山,经过除杂、吹风等工序,以最饱满的姿态完成从田间到仓储的蜕变。
金集镇烘干车间。(资料图)
“今年村上总共收割小麦75万斤,一半都送到烘干车间烘干了,不到两天就烘干完了,往年露天晾晒防霉变,愁得人半个月睡不好,现在真是吃了定心丸!”金集镇连珠村党支部书记陈永孝说。
支撑这场高效收储攻坚战的,是金集镇连珠村建成的小麦烘干仓储项目这一“硬核”保障。金集镇连珠村小麦种子烘干仓储建设项目于2024年竣工验收,建成250平方米钢构仓储用房1座,225平方米烘干系统用房1座、采购粮食烘干配套设施1套。
“智能化小麦良种烘干车间配套有先进的种子精选、包衣、包装流水线设备,年加工量达300万斤,形成‘育种—种植—烘干—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这段时间小麦收割后,我们还向周边群众提供烘干服务,每天烘干量可达24万斤。”天水德合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黄鹏飞介绍。
小麦烘干仓储项目的建设,不仅为夏粮安全高效入库筑牢了“压舱石”,守稳了群众的“粮袋子”,有效解决了种粮主体的晾晒难、储存难问题,也为村集体和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在土门镇粮油标准化加工车间内,吸粮器正源源不断地将本地及周边收割完毕的优质新粮吸入生产线,新型磨面机隆隆作响,奏响着从“原粮”到“商品”的转化序曲。
种植户穆永青看着自家已收获饱满麦粒顺利交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家的小麦已经收完了,粮油车间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保底收购,省去了路费和许多麻烦。”
土门镇精心构建的“粮油种植+农产品加工+订单销售”一体化模式和“保底收购+溢价激励”的订单农业,如同坚韧纽带,将农户稳稳嵌入产业链最前端,激励精耕细作,保障了加工原料的优质与稳定。创新的代储代磨服务,盘活了农户手中零散余粮,让古老的“存粮于民”智慧焕发现代生机。
“土门镇粮油加工车间有面粉加工、杂粮加工、油料加工3条生产线。今年,我们硬化场地1200平方米,新建库房500平方米,进一步提升了仓储效能,目前,我们全天可加工小麦面粉10多吨,油料1.2吨,杂粮产品2.2吨,日产值可达1000多元。”土门镇粮油加工车间负责人周彦军说。
硬实力的跃升,催生了品牌软实力。“陇祥盛”商标于今年二月份成功注册,以“农家纯天然、无添加”的庄严承诺,推动产业实现了从“初级加工”向“精品智造”的精彩跨越。“陇祥盛”面粉扎根县域商超,成为居民餐桌“放心粮”,同时借力电商和短视频营销,产品热销兰州、秦州等地,线上订单节节攀升,成功实现了从保障“卖得出”、品牌“卖得好”到渠道“卖得广”的价值链延伸。
金集镇的科技仓储与土门镇的精细加工、品牌营销,正是清水县构建小麦全产业链的生动缩影与成功实践。清水县通过统筹布局,让丰收的小麦在“种得好”“储得安”“加得精”“卖得火”的链条中实现价值跃升。当新粮在金集的烘干房里褪去水分安然入仓,又在土门、王河等智能车间里蜕变为飘香商品,这条多点发力、环环相扣的产业之路,不仅有力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更在带动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中,为乡村振兴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