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临洮 庭院“方寸地”奏响“致富曲”
2025-07-31 10:22:27 来源:甘肃农民网-《甘肃农民报》

新甘肃· 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郭立新

“以前想养蜂,愁资金、愁技术、愁销路。现在好了,政府给补贴,合作社管技术、包销售,坐在家里就能增收!”临洮县连儿湾乡连儿湾村杨旭宏指着自家院子里整齐摆放的15箱蜜蜂,满脸喜悦。今天,他新采的蜂蜜卖出了900多元。

杨旭宏的“甜蜜事业”,得益于连儿湾乡立足群众养蜂传统,打出的政策“组合拳”。一方面,对庭院养殖规模达10箱以上的农户,每箱补助300元,户均最高奖补3000元,有效缓解了农户的“资金愁”;另一方面,依托合作社构建“技术培训+产销对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技术员手把手传授科学养殖,对达标蜂蜜实行保底价收购和统一品牌销售,让农户彻底告别“销路愁”。

政策撬动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连儿湾村迅速成长为庭院养蜂示范村,目前发展庭院养蜂400余箱。这种“庭院养殖+合作社运营”的模式让养殖户倍感安心,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品牌包装,并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路。“单箱蜂年均产蜜10斤以上,按市场价能卖500元左右,加上补助,户均年增收稳稳超过5000元。”连儿湾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家门口”的产业为村民增收注入了源头活水,真正把农家小院变成了财富“增收园”。

走进洮阳镇河口村阎志强的家庭陶艺作坊,揉泥、拉坯、绘画、烧制……一道道工序在小小的庭院里有序进行。阎志强双手沾满泥浆,神情专注,一件件融合了马家窑文化元素的精美彩陶在他手中诞生。“这手艺是祖辈四代传下来的,干了20多年,浑身是泥是常态。”阎志强笑着说,“以前是‘为爱发电’,现在不一样了,这老手艺真能‘抟’出好日子!”

阎志强的转变,是河口村庭院陶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河口村彩陶制作传承几十年,但过去多为小打小闹。近年来,在全县鼓励发展特色庭院经济的政策东风下,像阎志强这样的家庭作坊看到了新希望。“成本主要在原料和烧窑上,但庭院就是免费‘车间’,省了大头。政府还帮我们宣传、找销路。”阎志强介绍,他制作的彩陶工艺品如今销往全国各地,收入相当可观。

目前,河口村像阎志强这样的陶艺小作坊已有4家。这些扎根在农家院落的“微工坊”,不仅让千年彩陶文化焕发新生,更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文化传承不能丢,乡亲们的钱袋子也要鼓起来。我想把这门手艺做大做强,让更多人知道河口彩陶,也让更多乡亲靠这‘土饭碗’吃上‘香饽饽’。”阎志强对未来充满期待。这种低投入、高效益、前景广的家庭作坊式庭院经济,正成为河口村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连儿湾乡的“甜蜜蜂箱”和洮阳镇的“马家窑彩陶坊”,是临洮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近年来,临洮县以“一村一品”为导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落实精准奖补、培育特色品牌、推广“庭院+合作社+能人”扶持模式等组合拳,已联结合作社85家,培养乡土能人420名,引导农户将房前屋后的“方寸地”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增收园”“微工坊”“风景线”。据统计,全县庭院经济直接受益农户达1.5万户,每户家庭年收入增长约18.5%。

“庭院经济在临洮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不仅有效破解了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就业增收难题,让群众获得稳定收益,更盘活了庭院资源,传承了马家窑彩陶等地方特色文化,美化了乡村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临洮县副县长何小红说。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