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强慧 文/图
今年以来,康县云台镇聚焦“三项”重点工作任务,以“问效云台”(向产业问效益、向干部问效率、向群众问效果)为抓手,用实际行动作答,从产业、治理、乡风三方面发力,让农区党建“活”起来、乡村发展“旺”起来,交出了一份接地气、有温度的实践答卷。
蚕桑吐丝 水稻飘香,牵起富民“金链条”
“一张蚕能赚4000块,镇上还补400元,今年养了6张蚕,纯利两万多元!”云台镇养蚕户杨芳大姐算起收入账,笑容藏不住。和她一样丰收的还有魏少元,“蚕种统一供、技术有人教、茧子上门收,咱只管安心养!”
这份底气,源于云台镇“党建+产业”的精准发力。镇党委推行“党支部+股份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引来了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不仅提供优质蚕种、全程技术指导,还给出62元/公斤的保底收购价,彻底打消农户“不敢养、怕卖不掉”的顾虑。今年以来,全镇200多户闲散劳动力、留守妇女和老人加入养蚕队伍,400余张蚕茧产出5万斤,产值超150万元,户均增收7500元,让传统蚕桑“织”出了乡村振兴的“丝路”。
不只蚕桑,稻田里也藏着“致富密码”。杨湾村以“村集体育苗+农户种植”模式,引进优质水稻“羌穗100”,村集体统一发种苗、教技术,还落实产业奖补,70多户农户跟着干,100亩稻田郁郁葱葱,预计能收4万公斤稻谷。此外,下磨村、关场村等通过合作社发展35万袋袋料木耳,产值 110余万元;全镇还动员农户养殖鸡1.4万余只、牛羊400余头、猪1300余头,种植小杂粮4400多亩,镇政府牵线粮食加工企业签订单、发奖补,真正实现“种养两兴旺,农家岁月甜”。
“政府问需于民定规划,群众问效于政强监督”,云台镇的“双向问诊”机制,让产业发展始终跟着群众需求走,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一步步落地。
民事直说、实事快办,筑牢服务“连心桥”
“阴坡社缺30米防护栏,老人小孩出行不安全!”“刘院社的便民桥晃得很,过着心慌!”在云台镇冯院村、中院村的“民事直说会”上,群众的诉求刚提出,镇、村党组织就立刻行动——制定方案、组织施工,短短几天,防护栏立了起来,便民桥加固完毕,村民出门的“安心路”通了。
这正是基层党组织“前哨”作用的生动体现。云台镇深化“三问于民”机制(问政策落实、问民生痛点、问发展建议),19个村全覆盖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收集“微心愿”“急难愁”,再通过“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确保“呼声有回应、难事有人管”。
不只解决“出行难”,更要温暖“心头事”:下磨村发现五保家园屋顶漏水、外墙脱落,镇政府马上安排维修,让老人们住得舒心;镇区100余盏路灯因老化不亮,维修人员逐盏检修,如今夜幕降临,路灯亮了,村民散步、商户关店都踏实了;“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更是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扫庭院赚“环境分”、孝老爱亲拿“家风分”、做志愿得“公益分”,积分能换生活用品,“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境破解了,村容民风也焕了新。
还有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办“爱心假期课堂”辅导留守儿童,帮农户采摘木耳,清理村庄垃圾,青春力量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正如镇党委所说:“党组织就是要把‘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幸福感。”
抵制陋习、涵养文明,绘就乡风“新画卷”
“高额彩礼压得人喘不过气,厚葬薄养寒了老人心!”针对这些陈规陋习,云台镇镇村党组织依托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开展抵制“高额彩礼、厚葬薄养”专题说事日和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带头宣讲,入户发放倡议书,让群众明白“攀比浪费不可取,勤俭节约才是福”。
光有宣讲不够,还得有“硬规矩”。各村通过民事直说平台,组织村民代表、乡贤、老党员一起修订村规民约,把“抵制高额彩礼、倡导厚养薄葬、孝老爱亲”等内容写进去,甚至细化到土地管理、家风建设,让村规民约“接地气、有约束力”。
更有“软激励”引导:依托“积分超市”,对“零彩礼”“低彩礼”的新人家庭、孝老爱亲的典型公开表彰,给予积分奖励;对少数仍坚持陋习的,依照村规民约设“黑榜”警示,“有德者有得,违规者受教”的导向越来越鲜明。
如今的云台镇,婚丧嫁娶更节俭了,孝老爱亲的多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文明新风像春雨一样,滋润着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蚕桑稻田的丰收图景,到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再到文明新风的浸润人心,云台镇的实践,正是康县推进农区党建的生动缩影。下一步,云台镇将继续以党建为笔,深化“问效云台”实践,不断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绘就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