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
第一次拿起粉笔时,我大学还没毕业,参加“国培计划”,去一所乡村小学顶岗实习了三个月。
那时我拖着笨重的行李箱,带着对教育的一腔热爱,坐火车又转了两次汽车才到达学校。山里的教室简陋,黑板斑驳,但孩子们的眼神清澈如泉。第一节语文课,我在黑板上写下“梦想”二字,粉笔与黑板摩擦发出的沙沙声,成了山里最动人的音乐。一个小女孩课后悄悄告诉我:“老师,你写字的声音真好听,像春雨落在树叶上。”那一刻,我明白了,粉笔不只是书写的工具,更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八年前,我大学毕业,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与之前的教育实习不一样,这一次我的肩上多了一份信任与责任。
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讲台下几十双求知的小眼神,手指间捏着一支粉笔,它那么轻,轻得几乎感觉不到重量;它又那么重,重得承载着无数未来的可能。那年秋天,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孩子们的身上,也映照在我激动的心上。
后来做班主任,每天与粉笔为伴:在黑板上写下课程表和每天值日生的名字;用粉笔和学生一起做板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诗词的平仄韵律,让古老的文字在黑板上起舞;我记得用粉笔绘制思维导图,帮孩子们理清文章的脉络……那些细小的粉笔灰,如同知识的微光,悄然飘进孩子们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深信不疑。有个男孩,最初厌恶语文,直到某天我让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自己创作的第一首诗。当他看到自己的文字庄严地站在黑板上,他的眼睛亮了。从那以后,他成了班里最爱写诗的孩子。一支粉笔,就这样唤醒了一个灵魂对美的感知。
八年来,我用粉笔描绘汉字的结构之美,解读文本的深意,提炼课堂的重点。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的痕迹,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有时下课了,我还站在黑板前,看着满板的字迹,仿佛看到思想的河流在流淌。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我体会尤深。在教育的田野上,教师就是那摇动树木的风,就是那推动云朵的气流,而粉笔,便是这摇动和推动的媒介。
今年是我执教的第八年,粉笔屑早已不经意间染白了我的衣袖,但我依旧热爱这三尺讲台,热爱手指捏着粉笔的感觉。因为我知道,每一笔每一画,都可能为一个孩子打开一扇窗;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能点亮一盏心灯。
一支粉笔的力量有多大?它可以很轻,轻到一阵风就能吹散它的痕迹;它也可以很重,重到能够撬动一个人的命运。它书写的是知识,传递的是智慧,点燃的是希望,塑造的是未来。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依然会选择一支粉笔,站在熟悉的讲台上。直到青丝成雪,初心不改。那些被粉笔点亮的梦想,终将在时光里长成参天大树,蔚然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