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伟 周丽萍
初秋的祁连山下,阳光透过云层在草原上铺开金色的光斑,成群牛羊在蓝天白云间悠闲踱步,牧草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故事。放眼望去,标准化圈舍整齐排列,现代化机械在草原上疾驰穿梭,电商直播间的屏幕里“山丹羊肉”热销不断,山丹,这座河西走廊上的半农半牧小城,正在用绿色转型书写一段草原传奇。
政策赋能,激活产业新引擎
2024年,山丹县成功入选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县,这一契机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项目总投资3.33亿元,通过中央投资、地方配套与企业自筹协同发力,开启了一场以“草原增绿、养殖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的深刻变革。项目聚焦高产稳产优质饲草基地、现代化草原生态规模养殖场、优良种畜和饲草种子扩繁、防灾减灾饲草贮运体系等四大板块,为产业转型勾勒出清晰的蓝图。
山丹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吴春贤介绍,技术团队深入全县8个乡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养殖基础,定制“一场一策”精准方案。优选40余家企业、农户参与项目建设,仅2024年就完成投资1.01亿元,超额完成20%。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实施,如种畜引进“买三补一”补贴、基础设施改造补助等,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全县草食畜饲养量突破230万只,牧草种植面积稳定在36万亩以上,现代化养殖的雏形初现。
山丹县标准化羊场育肥舍工作人员正在给育肥羊添料
陈户镇养殖户周永庆对此感触颇深:“过去养羊全靠老天爷赏饭吃,草料供给不稳定,疫病防控也没什么好办法。现在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不仅引进了优质种羊,还用上了智能饲喂系统,养殖效益大幅提升。”马场养殖户王德富也表示:“标准化改造后的养殖场,环境好了,羊的发病率低了,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模式创新,重构产业生态链
在山丹县现代种养循环产业园,一幅绿色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种植区的饲草和农作物秸秆喂养牲畜,产生的粪污经过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还田到有机种植区,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锡航万头肉牛养殖基地
山丹县锡航绿洲肉牛养殖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现代化肉牛养殖场,农神生物山丹县有限公司配套建设粪污处理中心,实现了“养殖-粪污处理-种植”生态闭环。锡航副总经理余海生介绍:“我们养殖场一期建成标准化牛棚10栋,存栏量1000头,全部从东北引进的西门塔尔牛。自动化饲喂系统和环境监控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肉牛品质。预计2025年年底存栏量达到5000头。”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产业之间的隔阂,36万亩饲草与230万头(只)草食畜形成了紧密的共生系统,实现了饲草供应与养殖需求的精准对接。“牧光互补”模式则在光伏板下开辟出养殖空间,利用太阳能降低养殖成本,每只羊每年可节省成本超30元。科技小院的建立,让高校科研力量与当地养殖实践紧密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羊主庄园、名马庄园等主题庄园的兴起,将畜牧业与研学、旅游深度融合,拓展了产业发展的边界。
此外,“畜间布病1234防控模式”的推广,更是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通过一系列科学防控措施,将疫病损失率控制在0.3%以下,有效保障了养殖户的利益。
科技助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走进山丹县的各大养殖场,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智能饲喂系统根据牲畜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准投喂饲料;自动清粪系统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减少疫病传播风险;环境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指标,为牲畜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良种繁育方面,山丹县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燕麦草良种繁育基地已达1.75万亩,良种化率超85%。天泽农牧、普瑞拓等龙头企业与中国草学会、兰大、西南民族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培育燕麦新品种4个,引进国外优质品种21个。山丹县优质饲草年产量达30万吨,草产品远销内蒙古、宁夏、西藏等地。积极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殖技术,肉牛肉羊良种化率达到80%。
山丹马场播种燕麦草
山丹还把科技作为发展的“发动机”,与中国农大、兰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1个、市级专家站4个。配套核酸POCT检测仪、智能布病检测系统等先进设备,实现动物疫病一体化防控,引进畜牧业大数据平台实时更新牧群动态,升级饲草种子实验室检测先进设备,智慧畜牧业成为现实。
甘肃普瑞拓生态农牧公司负责人何如帜介绍:“我们通过建立协同创新基地院士工作站,升级实验室仪器设备,大幅提升草种研发创新与专业质检能力,目前已育成1个高产新品种,种子产能达3000吨,亩均收益超200元,不仅满足了我县优质原种需求,还远销四川、西藏、内蒙古等地。”
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
曾经,过度放牧导致山丹草原部分区域出现退化现象。如今,随着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草原生态得到了有效修复。登上焉支山远眺,曾经裸露的草场已被20厘米高的绿荫覆盖。2024年数据显示,全县草原植被盖度达41.09%,鼠虫害防控面积24.6万亩,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消失多年的藏原羚、黄羊等野生动物重现踪迹。
祁连山下山丹马场绿草成荫骏马成群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山丹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通过推广牧繁农育农牧互补的养殖模式,减少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坚持草畜平衡,提高草原的生态承载能力。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县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全链融合,拓宽产业发展路
从饲草种植到肉制品精深加工,从冷链仓储到电商销售,山丹县构建了完整的畜牧业全产业链。“山丹羊肉”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入2025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特色产品溢价提升20%。马场牦牛肉干肉酱、驼奶粉等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牧源合作社负责人张建军展示着直播间的订单数据,兴奋地说:“以前卖羊都是等贩子上门收,价格低还不稳定。现在通过电商直播,每只羊能多卖200元,而且不愁销路。”
山丹草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生态与经济的共舞。在政策引领、科技支撑、模式创新的驱动下,山丹县正朝着打造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山丹样板”的目标大步迈进,为乡村振兴和农牧民增收致富书写着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