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不以山海为远,携手共谋发展。在东西部协作深入推进的当下,千里之外的山东帮扶协作力量立足甘肃农业资源禀赋,以“品种改良、技术赋能、链条延伸”为蓝图,帮助甘肃特色农业从“零散种植”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型,让“土特产”变成“金疙瘩”,书写了农业协作促振兴的共赢答卷。
鲁甘协作技术人员向种植户传经送宝。本文图片由山东省协作甘肃干部管理组 提供
在定西漳县,曾经“好菜卖不上好价”的困境,因山东寿光团队的到来彻底改变。
2021年,寿光北夏村党支部书记刘玉江带领14人团队赴漳县,流转774亩零散土地建成69个现代化大棚,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当地村民既获得了土地流转赚收益,又实现了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务工学技术。如今,漳县培育的“青甜”西红柿糖度达16度-17度,昼夜温差大、土质碱性高且普遍缺水的山沟沟里竟种出了比寿光更甜的果实,让鲁甘两地的协作双方乐开怀,漳县“青甜”西红柿已快速走进全国水果店。据了解,漳县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产值达11.7亿元,实现了从“一元菜”到“亿元产业”的跨越。
临夏州的花椒产业也因协作焕发新生。此前,临夏县莲花镇及周边4万余名椒农常因阴雨天气无法晾晒花椒,只能“望天兴叹”。济南投入1500余万元援建现代化花椒加工厂,8套烘干机、4套色选机在收获的季节全速运转,湿花椒采收后可直接加工,烘干后的棉椒、刺椒每斤售价分别达24元和60元。“再也不用愁晾晒,上午摘的花椒下午就变现”,椒农张秀兰的笑容,道出了产业升级带来的实惠。
鲁甘协作干部推动新品种茄子落户陇南。
陇南文县则在“新品种”上做文章。青岛协作陇南挂职干部工作组引进瑞克斯旺(青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东方长茄765、爱丽舍10-702品种,在文县即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试种成功。新品种茄子果皮紫黑油亮、果形周正,亩产量突破2万斤,不仅丰富了当地蔬菜品类,更为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提供“金钥匙”,带动周边农户亩均增收超3000元。
渭源县的食用菌产业更是“全链发力”的典范。该县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引进粉木耳、元蘑等适宜高寒地区的品种,建成5个食用菌产业基地,研发木耳脆片、木耳酱、压缩木耳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2025年预计总产量2690吨,总产值5483.6万元。
从菌种培育到菌棒生产,从出菇管理到产品销售,一条完整的食用菌产业链正在渭源成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类似事例在鲁甘协作中比比皆是,甘肃广大农村群众对东西部协作机制的“落地生效”心怀感激。在临夏州广河县牛羊肉生产基地打工的马尔买红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她说:“这些新建起来的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厂,现在是邻里亲朋聚会时最爱讨论的话题,谁家在农业项目中致了富,谁家的丫头子进厂打工给家里改善了生活,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故事,生活眼瞅着越来越好了。”
山东省协作甘肃的挂职干部表示,甘肃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着农业生产领域无限的可能,山东的技术遇上甘肃的禀赋和勤劳善良的人民,一定能绽放出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