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文/图
9月20日上午,随着一声哨响,郑州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内,一场全国性的“技能大战”拉开帷幕。
选手们迅速取出工具,有的专注打磨零件,有的熟练敷设管道。机械的运转声与键盘的敲击声交织,奏响了赛场的主旋律。
66个世赛选拔项目和40个国赛精选项目的选手同台竞技,以苦练积累的过硬本领为观众呈现一场高水平的技能盛宴。
沉着应战 稳健发挥
走进国赛现场,在代表“中国制造”水平的轨道车辆技术赛项区,来自各地的嘉宾、研学团队及行业专家久久驻足。
“本次大赛办赛水平高,赛场条件优越,为选手充分发挥技能提供了良好平台。世赛项目对接国际标准,让技能劳动者能在最高殿堂展示技艺,机会弥足珍贵。”甘肃代表队领队表示。
“比赛中我总体发挥正常,只是开场时有些紧张。”甘肃参赛选手王昕旺赛后坦言。在轨道车辆技术项目中,他谨记教练指导,保持一贯节奏,特别注重操作流程的规范性与标准化,做到指令清晰、声音洪亮,精准把控时间,避免冗余动作。
平日训练中教练的悉心指导,为王昕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他在大赛中得以沉着应战、稳定发挥。
世界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代表各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选手需经过大量训练和深度钻研,克服诸多困难,才能从容应对赛场突发状况。
“通过几次大赛,我认识到很多项目并非靠四五年重复训练就能成功。想取得世赛佳绩、成为真正的大师,需有一辈子坚持一件事的‘工匠精神’。”王昕旺说。
千锤百炼 淬炼真技
数控铣、飞机维修等高精尖技术项目,移动机器人、时装技术等科技感强、观赏性高的赛项……与世界技能大赛保持一致,选手们备战多年,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千锤百炼,淬炼真技。
“世赛越来越注重选手的临场调整能力,今年赛题中30%的内容考查应变能力。第一天我发挥还算稳定。”甘肃数控铣项目选手王嘉玮表示。
他介绍:“今年数控铣项目在三大模块加工叠加模式上有新突破,对零件加工的考核级别全面提升。各参赛队伍准备充分、装备精良,选手水平普遍较高,完成度都很不错。我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绩。”
每一名选手背后,都凝聚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这提醒我们不能满足于常规训练,必须考虑各种突发状况,丝毫不敢松懈,稍有疏忽就可能落后。”为备战本次比赛,王嘉玮每天训练超过13小时。在他看来,唯有苦练,才能不断精进、实现突破。
不负时代,不负青春。赛场上,像王嘉玮一样的选手们坚持努力、不懈奋斗,用技能点亮青春梦想。
交流互鉴 共促发展
展技能、促交流。本次大赛成为分享技艺、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赛场内,选手奋力拼搏;赛场外,来自全国技工院校的师生及海内外观摩团热情参与,点燃了技能之光。
工业机械项目区外,一群身着统一校服的学生格外专注。来自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学生表示:“看到选手们努力拼搏,我深受激励。尤其是了解到优秀选手背后刻苦训练的故事,更坚定了我学好专业技能的信心。我要不断提升职业能力,以精湛技能铺就人生道路。”
技能竞赛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和“助推器”。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主任丰飞认为:“国赛的举办将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广大青年学习技能、热爱技能、精进技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持续加大,各地院校将大赛经验融入课程与实训,针对性提升学生在数控等领域的操作水平。
以赛促学、以赛育人。未来,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将从技能大赛这片“练兵场”上脱颖而出,为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