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乡村的冬天
2022-12-20 10:44:59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 张忠报

记忆中的冬天是乡村最为难捱的时刻,特别是在缺少煤炭且没有电气的时代,几乎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取暖方式。还记得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冷,每至三九天,下过大雪后,村中的茅草房上总是结了长长的冰琉璃。茅草房上的雪水总是化得最慢的,当瓦屋上的积雪都在阳光下融化殆尽的时候,茅草屋上总还残留着一些积雪——背阴坡屋面上的雪会留存得更久一些。雪水融化后顺着屋檐还未滴落便冻成冰琉璃,每逢雪后旭日东升的清晨,那些冰琉璃晶莹耀眼,在孩童的眼中,那是童话世界中才会有的景致。

应该说雪后的乡村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刻,虽然寒风凛冽,却丝毫挡不住孩子追逐快乐的脚步。在银装素裹的天地间奔跑着,打雪仗、堆雪人,有的甚至拿着竹竿把房檐下的冰琉璃打下来,然后放到呼着热气的小嘴里品尝一下,那沁人心脾的冰凉。大人们当然也喜欢下雪,但是御寒取暖的难题总会让他们颦眉蹙额。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候家乡的房屋很多都是土木结构或是砖木结构,大都七漏风八漏气的,特别是单层玻璃的门窗总是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以致室内的温度比室外高不了多少。虽然有的人家设置了火炕,能把烧火做饭时的热量导入砖墙或土坯墙构筑的火炕内,但那些热量总是难以持久。分产到户之后,每户都把自家地里收割完的柴禾晒干后运到家门外堆放好,以备过冬之用。特别是秋收的时候,不只是玉米秸,连玉米的包皮和根茬都想方设法地运回家来,然后分类堆放起来。

家家户户都储存了足够多的烧柴,但屋内的水缸和锅碗瓢盆还是经常性地上冻,由此可见室内的温度也是很低的。

孩子们的小手经常性地被冻裂,或是肿得像小面包一样,耳朵和脸被冻伤也是屡见不鲜的现象,而最难捱的是一些体质较弱的老年人。严寒对他们的危害是很大的,那时不少老年人患有支气管炎毛病,而寒冷的侵袭最容易加重此类病症的恶化。

小时候的冬夜我们总是盖着两层厚厚的被子睡觉,睡觉前大人总把灌好的热水袋提前放到被窝里。我记得睡觉时还会把脱下来的棉袄棉裤放在两层被子之间,当然这都是家长授意的办法。

后来随着煤炭开采业的兴起,乡村的农户也能自行采购到煤炭了,于是各式的家用火炉走入了千家万户,大家总用白铁皮加工的烟囱安装在室内,后来又有了烧煤取暖的暖气,自此乡村的冬季取暖的难题才得以缓解。

记得那时候我有位亲戚家开着馒头房,每年春节后去他家时,亲戚家的叔叔总会在烧得很旺的火炉下给我烤一个雪白的馒头,边聊着家常边用铁钳夹住馒头翻转着,不一会一个烤得红黄相间的烫手的馒头便出炉了,那种香酥可口的美味令我终生难忘,因为在那个生活条件较差的年代,吃上一次馒头也是非常难得的。

后来乡村里都通上了电,一些电暖气和空调渐渐走入乡村,冬季取暖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了。

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许多村民都搬入了新建的住宅楼,并且开通了集体供暖。现在的住宅楼都有节能设计,窗玻璃安装的是中空玻璃,外墙也都设置了保温层,再加上集体供暖的良好效果,让家家户户都不再为冬季取暖的问题犯愁,那种室内上冻的情况已一去不复返了,以前老人都说“寒冬腊月盼春归!”而现在人们大可以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暖意融融胜似春天的室内惬意地欣赏着窗外冰天雪地的美景了。(张忠报)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