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乾正在整修剪枝。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耿洋洋 摄
甘肃农民网讯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耿洋洋 毛娜娜
隆冬的清晨,走进西峰区彭原镇杨坳村村民杨学乾的养殖场,只见一只只绒山羊膘肥体壮,“咩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
“这就是绒山羊,别小看它的价值,一斤绒毛能卖130元,300只绒山羊,绒毛可以卖6万元,再加上产的羊粪,每年能收入10万元。”杨学乾指着他的羊说。
前几年,杨学乾靠收购苹果养家糊口,随着电商产业不断兴起,他有了回家发展种养殖产业的想法。说干就干,杨学乾与妻子一合计,尝试养殖湖羊。
经过一番调查后,他觉得这一利润太薄,又尝试养殖市场行情较好的绒山羊。养羊不仅是个体力活,也是一个精细活。
自绒山羊养殖以来,杨学乾起早摸黑,摸索养殖经验,向网络学、向养殖大户请教,每天定时为山羊填料、清理圈舍、进行羊圈消毒,搞好防疫。几年来,杨学乾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山羊存栏量达300多只,效益越来越好。
“临近春节,这160只羊又能出售了,每只羊除去草料钱,纯利润达到400元,预计收入6万余元。”杨学乾说。
在羊舍里忙活完的杨学乾又一头扎进了果园里,忙着整修剪枝、刮除病斑,清理果园,为来年丰收丰产打基础。
“冬剪主要是调整树势,去病枝,让树枝之间的结构更合理。通过修剪枝条,减少养分消耗,减轻果树负担,提高果实产量和质量。”杨学乾说。
杨学乾意识到,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很畅销,生态养殖业前景广阔。他利用果树冬剪的空档期,尝试将小羊赶到果园里进行散养。“小羊在果园里跑起来,不仅可以吃上鲜草,羊肉肉质还好。”杨学乾说。
如今,杨学乾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养羊方式向多元化、产业化转变,年收入达到了16万元,走出了一条依靠种养殖产业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新路子,还带动周边10多户村民养殖绒山羊,和村民共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