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兰州黄河之滨。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 蹊
12345兰州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正在接听中。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工作人员与辖区老人们一起欢度重阳佳节。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炜 刘伟 谢志娟 崔亚明 马颖 周凤安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景永鹏
十年,既是时间的刻度,亦是奋斗的标尺。
2013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考察。得知他们以流水作业方式打造便民利民平台“民情流水线”,整合助民惠民资源,做到急民需、解民困、纾民忧,总书记对他们服务群众的经验、做法给以肯定,强调要坚持把社区管理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让党旗在街道社区高高飘扬。
十年来,街道人员将殷殷嘱托牢记在心、落实在行,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炼总结,“民情流水线”工程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
十年来,全省上下将殷殷嘱托牢记在心、落实在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火热实践画卷在陇原大地次第铺展:从西湖街道的“民情流水线”工程到兰州市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从天水的“村民议事会”到定西的“民事直通车”,从酒泉的“三社联动”到陇南的“民事直说”……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砥砺前行。
如今在甘肃,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日益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更为健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把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让党旗在街道社区高高飘扬
2月的兰州,春意渐浓。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党工委书记葛丽梅翻开工作笔记,重温摘录的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在西湖街道考察时的指示:要坚持把社区管理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让党旗在街道社区高高飘扬。
当日情景,历历在目。
2013年2月4日上午9时40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湖街道。
“总书记很亲切,当他看到政务大厅里工作人员正忙着为群众办理业务,便示意大家不要打扰,一行人从侧门走上二楼。”对于十年前的场景,西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赵晋锋同样记忆犹新。
“总书记始终微笑着向大家挥手、打招呼。”当时的一幕幕,牢牢地刻在时任西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冬梅的脑海里。
当时,西湖街道办二楼挂着三幅照片,分别是“第四次全国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合影、“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合影以及“全国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代表纪念建党90周年座谈会人员合影”。
“总书记指着其中一张照片亲切地询问我在哪儿。”这一细节化解了陈冬梅的紧张情绪。随后,她向总书记介绍了“民情流水线”工程的总体情况,“总书记频频点头”。
“民情流水线”工程是西湖街道自2004年起,针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整合助民惠民资源,以流水作业方式打造的便民利民平台,是经过不断总结探索形成的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新模式。
总书记对这一做法的肯定,令大家备受鼓舞。
“总书记了解基层工作者的辛苦。”现任西湖街道西湖东街社区党委书记的王倩茹当时就在现场,“总书记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需要大家来落实,你们很辛苦’,这番话让我至今倍感温暖。”
“总书记现场向我们提出希望,勉励我们努力工作。”现任西湖街道理工大社区党委书记的巴娟娟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希望大家都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关心基层党员,为基层搞好工作创造条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年前,这句话悬挂在西湖街道政务大厅最醒目位置。
十年后,政务大厅虽已易址,但这句话依然位于大厅最醒目位置。
是铭记,更是鞭策。
谆谆嘱托,指明方向。惟有奋斗,方能不负期望,不负伟大时代。
在为民排忧解难中践行初心
2月9日中午时分,兰州市七里河区暖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孙霞红为订了午餐的老人们送完餐,便往“樵叔”家赶。
“樵叔”叫樵宪法,今年76岁,独居的他订购了暖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上门做饭服务。
鸡蛋酿豆腐、清炒番瓜、爽口小菜……孙霞红动作麻利,不一会儿,老人就吃上了可口的午饭。
暖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脱胎于西湖街道“民情流水线”工程中的“夕阳乐餐桌”。经过多年探索发展,目前除了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三餐外,中心还增加了代缴各类费用、陪老人就医、帮老人洗澡等各类生活服务,服务范围覆盖西湖街道所有社区。
在“樵叔”享受可口午餐时,位于理工大社区石油二号小区的党员阵地内,兰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学生张艺馨正在共享自习室学习;55岁的马玉文挥毫临摹赵孟頫的字;年轻妈妈段红燕把5岁的儿子蓝俊凯安顿在一楼放置有玩具的活动区后,也翻阅起幼儿学前教育的书籍……
共享自习室同样是“民情流水线”工程中“四点半工程”的“升级版”。“从之前只针对四点半放学后的学生提供服务,到现在向辖区居民无差别提供学习、娱乐等各类服务,‘民情流水线’工程由原先的‘毛坯房’提升为现在的‘精装房’。”对“民情流水线”工程十年来的不断丰富拓展,马玉文有着切身体会。
服务形式细化的背后,是服务群众初心的始终如一。
十年间,“民情流水线”工程已由当初单纯的一条“办事线”,变成了紧贴群众的“连心线”。
这条“连心线”关注民生民情细致入微:党群连心线、党员先锋线、资源整合线、服务提升线、群众监督线、社会和谐线……线线连民心,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的难心事、烦心事。
这条“连心线”关注民生民情推心置腹:宣传引导法、亲情接待法、主动贴近法、换位思考法、真情感化法等“群众工作十二法”,融入了对群众的真情实感。
十年来,坚持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的“民情流水线”工作模式,已从街道走向全市,从全市走向全省。
近年来,我省把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和大数据智能化的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共创分享、跨界融合的智能化社会治理新模式。
“将各部门的数据进行开放共享,意味着群众需要提交的材料更少了,工作人员进行核验的效率更高了,办理速度更快了。”2月10日,在兰州市大数据管理局,数据资源科科长吴瑞年举例介绍道,“过去,由于各单位、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群众申请低保需要在多个部门开具相关证明,再由民政部门一一进行核验,过程繁琐,花费时间长。”2019年,兰州市大数据管理局组建成立,随即着手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工作,建成“10个主题库+11个专题库+52个部门库”的大数据基座,督促指导各部门、各县区对本级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编目梳理,覆盖率达到100%。
“数据畅通了,各部门在核验时互通有无,不再让群众一趟趟跑路。” 吴瑞年说。
兰州市通过健全治理体系,夯实治理基础,创新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构建起了“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的网格服务体系。2020年10月21日,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第一次交流会上,兰州市作为五个省会城市之一,在主会场作经验成效交流。
具有甘肃特点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甘肃经验”也已成形:着力构建党委揽全局、市级抓统筹、区县负主责、乡镇强执行的联动治理体系,强化基础支撑、创新路径模式,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走向善治,真正把省、市、区、乡镇街道联动的“龙头”舞起来。
起源于西湖街道的“民情流水线”工程,正逐步走向全国。现任兰州北科维拓集团名誉董事长、首席技术顾问陈冬梅带领技术团队,持续研发提升,“从最初单一的‘民情流水线’工程发展到现在集政府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智能终端研发生产于一体,相关产品已在全国20个省区市推广应用。”
梳理着“民情流水线”工程的发展历程,陈冬梅很是感慨:“十年来,我们时刻铭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前行道路越走越宽广。”
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不断创新
从基层探索到制度形成,从典型引路到整体推进,我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不仅让党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实更细,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说了么?”
“说了!”
陇南市两当县的乡亲们这些日子一见面,就开始互相交流在“民事直说”说事会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质量高不高,办理结果满不满意。
为了让乡亲们的烦心事能够有地方说、有机会说,有人管、管得好,两当县着力在搭建社会治理支撑体系上下功夫,打造“民事直说”说事会平台,通过“说、议、办、督、评”五个环节,积极激发党建活力,提升基层工作质量,推动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有效促进了干群和谐、社会稳定和农村发展。
城乡街道、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基层治理和服务的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稳固。
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推动基层党组织履行好直接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我省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至2022年底,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7个、实践所1356个、实践站17395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心(所、站)全覆盖、县级实践中心办公室全覆盖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全覆盖。其中两当“民事直说”、金川区“孝善新粮地”、礼县“农民夜校”、肃北“马背宣讲队”等一大批亮点品牌争相闪耀。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治中心等平台,我省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导向,在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掌握群众需求变化,努力推动服务供给从“政府配菜”向“群众点菜定菜”转变。
“公园路46号楼院杂草清除不及时,希望能及时清除。”一大早,酒泉市肃州区金泉路社区住户茹玉芳就通过社区开发的“金泉之窗”服务小程序向社区反映问题。
与此同时,金泉路社区综治中心群众接待大厅内的矛盾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警民联络室、关爱工作室、社会组织工作室等“一厅五室”的工作人员已全部到岗,大家边交流前一天的工作,边着手准备接待前来咨询办事的群众。
近年来,酒泉市肃州区创新综治工作方式方法,以“一厅五室”综治服务体系、同心360服务体系等为载体,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平安法治建设工作体系,有力提升了全区平安建设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数。
小事不出村组社区,大事不出乡镇。玉门市以乡镇、街道、园区为一级网格,行政村、社区为二级网格,村民小组和城市居民小区为三级网格,共划分网格544个,将护林员、保安、快递员、执法队员、企业负责人设为专属网格员,形成专属“格中格”,实现“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同时,实行矛盾纠纷线上流转、线下办理,增强基层治理“末梢”功能,解决了大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受群众欢迎和信任。
基层治理是篇大文章,我省在破解矛盾中不断寻找新思路新模式,在解决问题中用心积累新办法新经验。
从兰州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到张掖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模式,再到酒泉的“三社联动”……一项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实践,成为我省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让纠纷得到协调,矛盾有效化解,促进了基层稳定和谐。
强化基层治理,广大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与建设者。
近年来,我省涌现出“天水村民议事会”“金昌道德银行”“定西民事直通车”等一大批群防群治品牌,营造了全民参与的整体防控格局,这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让“微治理”源源不断释放出大能量。
十年奋进路,阔步新征程。
以党建为引领,我省不断加强全周期动态治理、全方位依法治理、全要素智慧治理,基层治理方式的不断创新,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逐步形成,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现实图景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