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蕊霞展示三种小杂粮。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典 文/图
随着启动轴的快速转动,不过5分钟,一颗颗饱满光滑、色泽亮白的良谷米粒就被分筛出来,犹如白色珍珠。任蕊霞一遍一遍地捧起来观察,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十年前,任蕊霞用家里的20几亩地种着麦子、洋芋和胡麻等,为全家吃饱肚子而努力种田。如今,已经拥有了以她名字命名的专业合作社,在2000多亩农田上开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杂粮天地。
从普通农村妇女到合作社社长,任蕊霞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
任蕊霞是会宁县老君坡镇文岔村人,2014年成立专业合作社,为积极响应种植药材的号召,她拿出自家和慢慢拾来的撂荒田一共80亩地种了黄芪、党参、黄芩等多种药材。但因为产量低,算上人工等投入,忙活一年还是赔了。“就这样坚持了两年,终究没有市场,亏掉了近5万元,2015年10月份就全部挖掉了。”任蕊霞说,这笔亏损给家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无奈下只能找银行贷款暂时维持生计。
转机出现在2016年3月,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带着小杂粮种子来到文岔村做推广宣传。
“省农科院会宁实验站免费提供新培育的陇谷029、陇谷032等小杂粮优质品种,还有穴播机等一些播种机械。同时,全程提供免费技术培训。”任蕊霞说。
刚听到这个消息,任蕊霞思忖再三,孩子上学贷款加上药材赔本贷款,对这个本已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接着种植小杂粮,前景究竟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
该怎么办?任蕊霞睡在炕上辗转反侧。种药材,人工、化肥等一亩地投资近800元;种杂粮,10元一斤的谷子就能种一亩,大量种农技中心还免费提供种子。“谷子除草费工费时,糜子除草方便……左思右想,还是咬牙决定放手一搏,于是家里开始种上了糜子。”任蕊霞说。
有科研机构为后盾,有订单收购为保障,任蕊霞夫妇开始了新的尝试。
经历七个月的忐忑,任蕊霞成功了!10月份第一次收粮就得到3200斤谷子,并且因为优质被高于市场价收购。“小杂粮耐旱,一亩收了800斤,我们用4亩地做了个成功的试验。第二年村民们也都跟种植起了小杂粮。”任蕊霞将农技中心提供的免费种子再分给村民,“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小杂粮种植运行模式让任蕊霞有了收购的念头,2017年她在扩种的基础上,还成功收粮42吨,订单交付后共收入13万余元。
一步步的成功让任蕊霞信心十足,2018年到2021年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百余亩。“户均五亩小杂粮,全村共同奔小康”的口号响彻文岔村。
世事难料,正当任蕊霞稳步发展时,2021年9月底的一场暴雪让她至今心有余悸。
10月份小杂粮进入收获期,300多亩糜子一夜之间被暴雪厚厚压盖。任蕊霞描述当时的场景说,“我们的粮食长得好,谷穗又大又重,结果压在雪里让人无从下手。等雪化开再收是不可能了,粮食会烂到地里。”
“谁能救救我的糜?”
心急如焚的任蕊霞突然想起之前参加培训时加入的农机群,她发出了这样的求助信息。在农技中心的协调帮助下,一辆收割农机1号晚上从定西赶往文岔村,2号一早任蕊霞便带领合作社农民开始抢收。“顾不得压伤土墒,也顾不上休息吃饭,从早上开始,收一整天粮食,再连夜送到固原一家收购点,半夜4点再返回来,第二天继续收。就这样三天三夜,终于抢收完了所有被压的糜。”回忆起当时的险情,任蕊霞一次次眼泛泪花,当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因为踏实淳朴和勤劳能干的品格,使得任蕊霞面对那次天灾时有多方相助,这次抢收直接挽回10万余元的损失。也正是积极面对的态度,天道酬勤,2021年成为任蕊霞种植小杂粮以来收入最好的一年,自种加收购收入近30万元。
随着合作社种植面积增加,经营模式逐步成熟,为了进一步实现大面积机械化种植,2022年任蕊霞为合作社购置了一台机械车和一套粗加工设备,实现了粗加工和零售的同步发展。
“这几年我的发展大家都看在眼里,想要加入合作社的人也越来越多,我想带着大家一起挣钱,共同增收致富。”任蕊霞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