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处于宁县大塬南端的新庄镇。小时候,我的生活阅历一片空白,对作为家乡大塬文化遗产的戏台只停留在感官的好奇上。等到上了些年纪,积攒了些阅历,增长了些见识之后,这才发现:在人类滚滚历史长河里,大塬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它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在这源远流长的独特传统文化里,蕴藏着百姓最朴素的人生智慧——那就是修戏台,农闲时节请戏班子上戏台唱戏,对人进行高台文化。
我的祖父和父亲都酷爱皮影戏,小时候,他们就动员我去随村里的皮影戏班子学唱皮影戏。皮影戏也叫“驴皮影”,用驴皮刻的影人子,影人子都是照戏里人物样儿刻的,有各式各样的角色。影人子按照图样儿刻妥,再涂上鲜艳色彩,然后拿细皮条或麻绳或细铁丝把影人子头颅、脖子、胳膊、腿、脚串上,让他们身子像活人般的灵活,这就是演皮影戏的主要道具。烂泥扶不上墙。学了三年,我没有学成皮影戏。
我是位“60”后,在我的记忆里,大塬古往今来多戏台,戏台几乎都坐落每个村村道的繁华地段,且周边空旷,以便容纳越多越好的人看戏。戏台就是一米多高的土台,上面盖形同高大宽敞的大屋。大屋三面墙围,面向观众的一面敞开。记得我小时候,村里一年里总唱好多次大戏,正二月里唱,四月里唱,六月里唱,八月里唱,腊月里也唱。唱戏是乡人最热闹的盛会。村里唱戏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中透着些许祥和,平常中有着些许独特,每次总能吸引十里八村的人前来看戏。
戏在锣鼓胡琴迈力演奏声中开演,人们随着戏台上的人物命运时喜时忧,几个月的劳累困顿就随着一场场好戏尽散。《斩单童》《生死牌》《大登殿》《墙头记》《长坂坡》,历史长河中的文武百官、忠良奸佞、相公姑娘、国事家事及世之常理,人之常情,在戏台上三五天就演绎完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座守望村庄的戏台,可助推一方高台教化的进程,培育一方的良风优俗;可让一方乡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可让一方的人永葆善良、淳朴、勤劳、智慧、向前的天性。“生旦净丑道不完离合悲欢,唱念做打演不尽百味人生”。演员在戏台上演绎各路历史英雄的壮阔人生,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从前的大塬乡人,绝大多数都不识字,但身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周之起根发苗地方的他们,却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那就是戏剧文化。戏剧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他们明白了什么人叫能臣义士、忠臣良将、孝子贤孙;什么叫“仁、义、礼、智、信”。激越铿锵的锣乐声中,他们与这条大塬水土涵养的文化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大塬到底有多少戏班子?谁也说不清。想来有多少村庄,有多少学校,有多少戏台,就有多少戏班子。一代一代沿袭而来,经久不衰。(石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