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温风迎小暑
2023-07-06 10:47:36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 安宇影

盛夏的热浪一天猛似一天,倏忽间,小暑节气已到。暑,炎热之意,表示炎热的夏天已隆重地登场了。

有农谚曰,“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过了小暑即进入三伏天,阳光猛烈,高温多雨,空气湿热,人体觉得很不舒服,但这种雨热同期的天气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却极为有利。

地里的庄稼像正窜个儿的半大小子一样,长势喜人,甚至能听见它们蹭蹭蹭拔节的声音。玉米已经一人多高,浓密的叶子密不透风,满眼的浓绿,浓得逼人的眼,像要溢出来了。叶片上的露水骨碌碌滚动着,仿佛也浸染了那浓浓的绿,变成绿色的露珠了。花生已盖严了地皮,成片成片地铺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叶片间开着零零星星的黄色小花,仿佛给这张绿色的巨毯加了点缀,使绿毯一下子有了灵气。不知什么鸟远远近近地叫着,看不到它们在哪,只能听见叫声。那叫声像是“咯咕咯咕”,又像是“咕咯咕咯”,算不上清脆,但是很悦耳。我很元代文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中,总结小暑时节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温风至,是说到了小暑时节,就不再有凉风了,室外吹的风都是温热的;蟋蟀居宇,是说因天气炎热,蟋蟀都离开了田野,跑到阴凉的庭院或者屋角的石头缝里避暑;鹰始鸷,是说随着天气一天天变热,地面温度升高,一向无所畏惧的鹰也飞往高空寻找凉风去了。

唐代诗人元稹也有诗作《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在这首诗中,元稹写出了小暑时节的三候,第一句中“温风至”,忽然之间阵阵热浪排山倒海般袭来,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二三句则写了雷雨天气,大雨即将到来,竹林一片喧哗,山色灰暗,仿佛已经听到了隆隆的雷声。一场场大雨过后,门窗上已有潮湿的青霭,院落里也长满了小绿苔。最后一句写了小暑的另外两候:蟋蟀居宇和鹰始鸷。元稹的二十四节气诗写得形象而生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小暑时节有吃新的习俗,在北方,头伏吃饺子,是流传已久的传统。伏天人们食欲不振,日渐消瘦,谓之苦夏,故磨新面来包饺子,开胃解馋,补充营养。母亲在夏天很喜欢做荆芥丝瓜面筋汤,荆芥清香提神,丝瓜滑嫩可口,面筋软糯劲道,再切一个西红柿,色香味俱佳,是夏日最解暑的一道汤。

小暑时节,荷花盛开,满池荷香。孟浩然有诗曰:“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傍晚时分,荷香幽幽,翠竹摇曳,与家人闲坐庭院,露水悄悄湿了衣裳,当是一种平凡而难得的幸福。(安宇影)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