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网讯 7月16日,由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主办,甘肃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在兰州召开。
参加本次论坛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莫广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美国农学会会长、加拿大麦吉尔大学Joann Whalen教授,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高旺盛教授,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占祥研究员,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广,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郁继华,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樊廷录研究员,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常委闫述乾,学会常务理事、成员和来自国内各涉农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学生代表300余人。
开幕式由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长陈阜主持。
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大会致辞
开幕式伊始,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简要介绍了甘肃农业大学及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他认为,传统的以优化资源投入为主的农业发展模式,必须向绿色高效现代化模式转型。如何优化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集成现代信息和工业技术构建智慧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创新作物产能提升与品质调优、土壤健康、减排降害等关键技术,完善非生物逆境与作物生长发育相关性等基础理论,已成为作物绿色生产和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课题,更成为耕作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他希望,国内从事耕作制度研究的同仁能够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加强交流、共谋发展,也期望各位专家对甘肃农业大学,特别是对学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建设、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莫广刚大会致辞
开幕式上,中国农学会秘书处副秘书长莫广刚表示,耕作制度作为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其创新发展对粮食产能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而言潜力巨大、作用巨大。他呼吁广大农业青年工作者和农科学子应立足国情、注重实效、挖掘潜能,因地制宜推进作物绿色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在作物单产提升和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中发挥好栽培耕作学科的优势,勇于担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在报告会上讲述研究进展
开幕式结束后,柴强主持大会特邀报告会。报告会精彩纷呈,康绍忠院士讲述了西北旱区农业节水抑盐机理与灌排协同调控的研究进展,赵春江院士介绍了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oann Whalen教授展示了北美、巴西和非洲等地区用4R+方法维持全球粮食生产的实例,陈阜教授分享了提升青年耕作学者科研能力的思考与启示,高旺盛教授从作物产业系统角度探讨了现代农作学创新方向,孙占祥研究员对旱地耕作度的创新与实践进行深度思考,李少昆研究员汇报了玉米高产栽培耕作技术研发和推广模式。
本次会议议题主要集中在区域农业绿色发展、耕作改制与节本增效、智慧农作与绿色生产、作物产能提升与品质调优理论及技术,以及耕作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旨在推进本学科不同研究方向与领域的高效融合与协同发展,为耕作学科创新发展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现场
(图文:甘肃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