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王铭山:别具匠心“硬花活”
2023-07-31 11:25:04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逯玉洁 王雪娟 任佳瑞

微信图片_20230729053739.jpg

王铭山正在篆刻。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逯玉洁 王雪娟 任佳瑞

篆刻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会宁县有这样一位篆刻书法爱好者,多年来通过自己所学不断总结创新,利用自己的才能与技艺,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天空之城”,他就是王铭山。

走进喧闹的会宁县新市场,推开王铭山工作室的门,一瞬间有种“穿越”的错觉,映入眼帘的篆刻、书法作品仿佛把人与外界的喧闹所隔绝,在日常烟火中回归宁静:在这里,有山有水、有诗书,还有一些各式各样的书法篆刻的工艺品,优雅宁静,真的是应了那句话“大隐隐于市”,在这样一个40平米见方的工作室里面,王铭山雕刻出了山山水水,雕刻出了诗情画意 。

“我自小喜欢这些东西,小学的时候就喜欢在砖头、橡皮擦、木头这些东西上面刻,后来随着年龄长大,生活条件的改善之后,就买来一些石头,在石头上刻。”在笔者与王铭山的交谈之间,言语中便能感受到他对篆刻书法艺术的热爱。

自古以来,篆刻、书法两类艺术形式关系异常密切,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篆刻与书法二者为缘,一个灵活自然的篆刻艺术自然少不了对篆书碑帖的临摹与写作,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会避免误入重刻轻写的误区,所篆刻出来的印章才不会是僵硬死板的东西。对于这一点,王铭山可谓是深有体会,从小时候买一些相关的书籍开始自学,到现在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条道路一走就是将近30年。

“以前刻砖头的时候是给同学们刻一些东西,就会有成就感,后来逐渐接触石头之后,感觉刻刀划在石头上那种清脆的声音像音乐一样,也挺有诗意的,所以越来越喜欢这一行。”在冷冰冰的青砖上雕出繁复精美的万物究竟有多难呢?王铭山现场向笔者展示了篆刻的技艺,层层叠叠地雕上了各式细致图案,风格粗犷大气的同时,也不失精致细腻的巧思,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并在结体、章法上追求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以充分的想象空间。欣赏它,可以使心趋于宁静,让功利归于淡泊,给人一种清俊飘逸的印象,让人领略一种思逸神超的境界。

“有时候刻一个印章就像看一幅古画一样,刻到凌晨五六点,有时候真的会忘记吃饭。整夜都不休息去完成一件作品,很陶醉。”写字篆刻如做人,言为心声,书为心语,王铭山在书法篆刻艺术创作中始终坚守这一理念,他认为,人的字迹,即是人书写时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情感状态,也是一个人的品格和追求的体现。作为土生土长的会宁人,王铭山相继加入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后,想通过自己的篆刀、笔触为自己的家乡“代言”,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让外地的客户、朋友了解会宁、认识会宁、走进会宁。

说起对未来的打算,王铭山深思,“是有一些想法的,自从2020年加入中书协,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舞,现在我的作品主要刻一些古代的诗歌,大石板上刻一些佛像、心经,下一步我计划在石头上刻一些会宁的内容,展现会宁的本土特色。”

王铭山埋头伏案,刀锋与青砖相触,迸出或笔直、或婉约的线条。砖屑纷飞过后,冰冷坚硬的砖面上开满了枝叶和花朵……在宣纸上书写,在青砖上作画,手艺人刻刀作笔、青砖为纸,用笔尖刀锋“复刻”世界,让“纸和砖生花”。“华夏从来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在枯燥中琢磨,怀揣初心,默默无闻,或许这就是平凡“工匠”的伟大。

书法篆刻艺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对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