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平川区:聚焦“一老一小一新”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2025-08-18 17:21:53 来源:甘肃农民报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秦维教

“今年以来,街道社区针对特殊群体需求,建立‘网格兜底+专业服务’帮扶机制,联合社会组织开展‘敲门行动’300余次,提供代买代办、心理疏导等个性化服务。开设‘银发课堂’‘四点半学堂’等惠民项目,累计服务居民4000余人次,精准破解‘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兴平路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平川区紧紧围绕城市基层治理与服务这一课题,坚持以广大居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支撑点,以解决群众所盼所愿为落脚点,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积极探索实施“党建+”模式,构建基层服务新格局。

聚焦“情暖夕阳”,坚持“党建+助老”提升基层服务温度

街道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造老年食堂、爱心发屋、文体活动室、书画室、养老服务站、助浴室等助老场所和设施共140余处,开展助餐、助学、助医、助洁、助乐等基本养老服务。社区建立5类老年人动态管理台账,重点关注退休干部和老党员、独居、高龄、患病和残疾及家庭经济困难老年人,依托网格化管理,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信息员、党员志愿者开展“敲门问需”,真正做到老龄群体“平时有人问、节日有人访、病时有人探、难时有人帮”,及时传导党组织的温度。

红会路街道红星社区网格员开展“敲门问需”。

平川区红会路街道红星社区党委书记介绍,“2024年以来,社区已经与43名独居老人建立‘窗帘之约’,社区工作人员每两周上门帮助这些独居老人换洗一次床单和衣物,这样既不过多打搅老人生活,又能及时了解他们的状况。”

聚焦“暖心护航”,坚持“党建+关键”提升基层服务精度

街道社区认真组织学习“知心奶奶”和“火山桑榆”老党员工作室的做法,指导社区16名“五老”关爱团成员与32名青少年建立“一对一”结对关爱帮扶机制,让结对关爱行动更加精准化、精细化。平川社区党组织与关工组织、团组织针对“学生放暑假,家长很抓狂”的民生焦虑,积极探索“‘五老’工作室+志愿服务”服务模式,利用社区儿童之家、校外辅导站、谈心屋等阵地举办暑期托管班,有计划地组织“五老”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活动。2025年暑假期间,街道社区共举办暑期托管班12个,服务托管学生近400名。

电力路街道向阳社区“向阳花开”暑期托管班开班。

“以前一到放暑假,孩子没人管是最头疼的事情。”长征街道化工社区学生家长说道,“现在社区办托管班,解决了我上班孩子没人看的难题,还有社区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辅导孩子写作业,又组织他们参加活动,把孩子放在这里特别放心。”

聚焦“新兴领域”,坚持“党建+暖新”提升基层服务力度

街道社区借助“两企三新”领域资源力量,在人流量集中的商圈中心地带、市场周边和学校附近“嵌入式”打造集快递收发等便民服务、网格管理、意见征集和新业态群体活动于一体的“红色驿站”。选聘外卖员、快递员、出租司机和保洁员等户外劳动者担任“流动网格员”,通过“红色驿站+网格员”模式,充分发挥他们优势,带动新就业群体有效发挥流动“哨兵”和移动“探头”的作用,让他们成为社区的“管理员”和“情报员”。今年以来,平川区“嵌入式”打造“红色驿站”4个,在新就业群体中发展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7名。

兴平路街道沁川社区在广场商圈嵌入“红色驿站”。

电力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我们街道采用‘信易+’积分激励模式,有效激发了流动网格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流动网格员通过参与社区巡逻、矛盾纠纷排查或提供安全隐患信息等途径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相关服务,有效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也提升了责任感。”

责任编辑:王典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