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罗瀚 王安琪 文/图

寒露时节,“中国苹果之乡”静宁县的果园里处处可见丰收景象。红艳饱满的苹果挂满枝头,映照着果农的笑脸。近日,笔者走进贾河乡、李店镇,聆听两位资深果农的种植故事,感受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蓬勃脉动。

果农分拣苹果。

杨连军:三十载耕耘,十亩果园年入20余万元

“我种了三十多年苹果,看着小树苗长成‘摇钱树’,心里特别踏实。”在贾河乡中堡村的果园里,杨连军一边查看苹果长势,一边介绍。

“这两个都是咱们静宁的‘明星品种’。”杨连军种植的15亩果园中,有10亩已进入盛果期,主要栽种中短枝富士和成纪一号,“你看这果形、色泽、个头,都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

凭借丰富的种植经验,杨连军的果园连年丰收,去年10亩果园收入25万元,今年套了8万袋,预计产量4万斤左右,行情稳定的话,又能收入二十多万元。

杨连军介绍自己种植的苹果。

杜喜强:科学种植,28亩果园年入超40万元

在李店镇上杜村,果农杜喜强同样深耕苹果种植多年,用勤劳编织“致富梦”。“我种苹果二十年了,从最初几亩小果园,发展到现在28亩。虽然辛苦,但看着果园年年丰收,心里就特别满足,特别踏实。”杜喜强说。

他的果园主栽品种为成纪一号。为保证果树生长空间和果实品质,规划时就严格把控栽植密度,保持在3米×4.5米的标准。合理密度既能让果树通风透光,又方便后期管理,对增产提质帮助很大。而且成纪一号适应性强、挂果早,栽后四年就能见果,盛果园亩产能达5000斤,绝对的优质品种。

科学管理带来显著效益。去年他的果园收入35万元,今年预计总产量8万多斤,按当前市场价估算,收入有望突破40万元。“现在有技术指导,销路也稳定,种苹果越来越有奔头。”

苹果丰收了。

静宁苹果:从特色产品到支柱产业

杨连军和杜喜强的故事,是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持续的产业扶持,静宁苹果已从“小果子”成长为托起农民致富梦的“大产业”。

近年来,当地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加强技术培训、完善产业链条等措施,推动苹果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目前,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稳定,果农收入持续增长,苹果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静宁苹果正在更广阔的市场上绽放光彩。

责任编辑:何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