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清炖牛肉是咱自家牛场养的,肉质紧实不柴;这清炒芹菜刚从棚里割的,脆嫩多汁……”在渭源县北寨镇阳坡村的红事现场,办事村民周大叔正给亲友盛着热菜。没有高档烟酒的堆砌,不见流水宴席的排场,餐桌上牛羊家常菜搭配新鲜芹菜,亲友们围坐畅谈,暖意融融。这场“俭而有料、俗而有品”的婚宴,正是北寨镇以牛羊、芹菜特色产业为纽带,撬动文明新貌的生动缩影。
曾几何时,“彩礼比高低、宴席拼阔气”是北寨镇乡村治理的难点。当地牛羊养殖、芹菜种植产业虽已成型,但不少村民办红白事时,却刻意“避开”本土食材,追求外地高档食材撑场面。“一场婚事光宴席就得花三四万元,卖两头牛的钱都不够,还得借债撑面子。”这曾是许多村民的无奈。如何让产业优势与文明新风同频共振?北寨镇给出了“产业搭台、文明唱戏”的答案。
产业带头人当“宣讲员”,新风道理讲得“有底气”
北寨镇组建“产业先锋宣讲队”,把养牛、养羊大户、芹菜种植能手、村集体经济带头人请上“讲台”,让他们用“账本故事”说透移风易俗的好处。“去年我儿子结婚,用自家养的羊做了清炖羊肉,棚里的芹菜做了凉拌菜、芹菜馅包子,一桌成本才200多元,比以前省了近千块,亲友都说‘吃着香、透着实’。”宣讲队成员、养牛大户杨平拿着记账本,在养殖合作社、芹菜大棚边开起“流动宣讲会”。接地气的话语配上熟悉的产业场景,让“婚事新办用本土食材、丧事简办省不必要开支”的理念,顺着产业脉络走进村民心里。目前,宣讲队已开展宣讲30余场,覆盖群众1780人次。

养殖合作社“流动宣讲会”现场。
产业元素融“硬规矩”,文明底线守得“有支撑”
北寨镇以产业为锚点,筑牢移风易俗制度防线。一方面,优化13个行政村红白理事会构成,重点吸纳“五老”人员、牛羊养殖骨干、芹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加入,明确红事宴席不超20桌、每桌标准不超400元,白事“一日办结、简餐致哀”,且宴席必须以本土牛羊肉、芹菜为核心食材,从源头杜绝“舍近求远”的铺张浪费。另一方面,将“依托特色产业践行节俭文明”写入村规民约、细化彩礼上限、宴席食材清单等“硬杠杠”,配套建立“红白事产业食材对接制”,由理事会协调养殖大户、种植户提供新鲜食材,既降低办事成本,又拓宽产业销路。今年以来,已有12户村民通过对接机制办席,平均每户节省开支3万余元。

积分超市物品琳琅满目。
产业赋能做“激励题”,文明自觉养得“有动力”
为让“要我改”变为“我要改”,北寨镇将移风易俗与产业发展激励深度融合。村民践行文明办席,可凭理事会证明兑换“产业发展积分”,积分能在村上的“道德银行”兑换生活用品;“以产业食材办席、助力本土产业”成为核心指标,“文明家庭”“移风易俗星”评选中,获奖家庭和个人可优先获得牛羊养殖技术培训、芹菜订单对接等支持。前进村村民罗玉海去年简办婚事,用自家芹菜和合作社的牛肉办席,不仅省下2万多元,还兑换了电饭煲、热水壶等,年底获评“移风易俗星”,更拿到了县蔬菜市场的优先供货资格:“以前觉得大操大办才风光,现在靠文明办事得实惠、兴产业,这才是真本事!”

村民在积分超市兑换自己心仪的物品。
如今的北寨镇,文明新风与产业活力交织共舞:红事上,牛羊佳肴、芹菜盛宴传递真诚祝福,取代了高档烟酒的浮华;田间地头,养牛户、种菜人忙着管护作物,“如何把产业做优”成了村民热议的话题;村委会里,红白理事会忙着对接食材、指导办席,成了产业与文明的“连心桥”。
牛羊壮、芹菜香、新风扬,北寨镇用产业优势撑起文明新貌,既卸下了村民的经济包袱,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文明之花在产业沃土上愈发绚烂,为基层治理写下了“产业兴、民风淳”的生动注脚。(赵爱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