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王倩 文/图

十月的陇南,是一幅被秋意浸染的辽阔画卷。

10月19日,伴随着零星的雨滴,“陇原赏秋韵·相约官鹅沟”2025甘肃秋冬季旅游推介大会踩线活动走进陇南万象洞。

上午9点,大巴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车窗外的秋色正浓烈绽放,像是大自然用最鲜活的色彩,谱写着秋日的生命赞歌。山脚下,白龙河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循着山势迂回婉转,一路向东奔涌。不一会儿,即可看见白龙江南岸半山腰上的万象洞景区。

踏入陇南武都区汉王镇的景山山腰,一道形如苍穹的洞口豁然开朗,仿佛打开了通往地心的时光隧道。这座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华夏第一洞”的万象洞,用三亿年的地质诗篇,在西北高原深处勾勒出惊世骇俗的地下奇观。

洞内常年恒温14℃,湿润的空气轻抚肌肤,暗河潺潺的水声与石钟乳上水珠滴落的清音,在静谧中谱写着地心的交响曲。

跟随着讲解员,我们仿佛漫步于一座被时光凝固的仙境。洞内已开发了月宫、龙宫、天宫三大洞天,囊括了120多处景观。在“月宫”入口,一方巨石形似“犀牛望月”,静守着这片秘境。向深处望去,一根从洞顶垂下的石钟乳与一根地面茁生的石笋,仅距不足半米,这便是“天地交泰”,它们正以万年为单位缓慢靠近,演绎着“天针对地针”的执着与浪漫……

除了旧洞奇景,2007年发现的新洞令万象洞锦上添花。距今约5000万年的新洞目前正处于幼年生长阶段,洞顶鹅管、石瀑布密密麻麻,粗者似柱似椽,细者如丝如线,洞壁上挂满的石花、石帘千奇百怪、玲珑剔透。这些发育初期的溶洞景观填补了我国溶洞从发育雏形到成形演变过程中的空白。

暂别地下沉淀亿年的地质仙境,我们奔赴的下一站,是地上传承千载的人间秘境。

当大巴车载着一行人,从武都的景山盘旋而下,窗外的风景也从秋日的层林尽染,逐渐切换成通往文县的山峦深谷。此行的目的地,是素有“陇上桃花源”之称的文县白马寨。

踩线团队首先抵达白马山寨,开启民俗采风之旅。作为中国古代氐人后裔的聚居地,这座村寨宛如一处“活态文化博物馆”。多种多样的舞蹈、悠扬动听的山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神秘传奇的故事以及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在秋日暖阳里铺展开一幅鲜活的人文画卷。

随后,踩线团队走进白马民俗博物馆,在陈列架前驻足细赏。馆内展品琳琅满目,从磨得发亮的农耕犁铧、编织精美的竹编器具、绣着古老纹样的服饰……每一件都带着岁月的温度,系统勾勒出白马文化的悠久脉络。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哥昼》的面具:彩绘的面容威严庄重,犄角与纹饰透着神秘气息,直观展现着这个古老部族的信仰内核与艺术魅力。

夜幕降临,踩线团队移步剧场,观看国内首部白马人主题实景剧《白马盛典》。360度旋转观众席与“声光电”多层次环形舞台结构,打造了“移步换景”沉浸式观演场景,让传统“舞台”概念消解于山水实景,让观众在“人在画中行,剧在身边生”的实景体验中,感受“一镜到底”全景感官冲击,实现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充分展现多元白马人民俗文化。

当钟乳石仍在黑暗中低语,白马人的舞步已踏亮星河,将古老传说写进这个秋天的记忆深处。

责任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