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马艳 杨苓曦 文/图

产业旺,乡村兴。从散户种植到合作社抱团,从传统栽培到日光温室精细管理,凉州区古城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户发展葡萄产业种植,让“小葡萄”串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凉州区古城镇上河村的红提葡萄即将成熟。

深秋时节,走进凉州区古城镇上河村的红提葡萄种植温室里,一串串饱满的红提葡萄缀满藤枝,再有一个月便可成熟。村民赵水萍是村里最早一批种植红提葡萄的农户之一。这些年种红提葡萄,家里的收入与过去相比,明显有了提升。

“大棚已经进入盛果期,一年可采收三千斤葡萄,是家里的顶梁柱产业。”古城镇上河村八组村民赵水萍说。

村民赵水萍正在疏果。

在上河村,像赵水萍这样发展日光温室葡萄种植的农户有128户。近年来,古城镇积极探索农业种植模式,引导农户发展日光温室葡萄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措施,推动葡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镇种植日光温室葡萄772座。

即将成熟的葡萄。

为了进一步提升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古城镇还积极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作用,带动葡萄种植从“有”向“优”发展。在乾穆丰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葡萄种植基地,90座温室大棚里葡萄长势正旺,合作社负责人王军基正在进行果期管理。

“园区是2019年开始接手管理的,一共有90座日光温室,人工都是附近的老百姓,长期工人有19人左右。”王军基说。

查看葡萄长势。

王军基轻轻托起一串葡萄介绍,因葡萄品质好,已经与多家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还通过畅通的销售渠道,把优质葡萄销往外地。

“通过这两年的更新换代,大棚数量的增加,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就地务工,葡萄产业在古城镇起到了带头的作用。”王军基说。

近年来,古城镇立足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禀赋与农业发展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推动日光温室葡萄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合作社引领、农户参与的模式,让葡萄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经济活力的特色产业,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责任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