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宫灯“照亮”振兴产业链——庄浪县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见闻
2023-11-02 10:25:58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编辑:王丽丽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霜降时节,天气渐寒,但在庄浪县的各个宫灯厂里却格外“火热”,上千名工人正在加速制作来自全国各地的元旦、春节灯笼订单。

这“火热”场景背后,是一盏盏小灯笼,带红的一方产业。

据介绍,该县年产宫灯500万只,产值达2000万元,可吸纳当地劳动力1000人就近就业。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庄浪县,实地探访宫灯产业辐射的“光明前程”……

“小宫灯”变成“大产业”助增收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款宫灯是我们纯手工制作的,做工精细、图案精致,有很好的寓意……”在庄浪县宫灯产业园展厅一角,工作人员正在直播卖灯笼。

市场有需求,工厂格外忙。

打灯笼套、串骨架、缝灯罩、拉金条……走进庄浪县水洛镇的宫灯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用几十道工序做出一个美观大气、透亮通红大红植绒灯笼。

“灯笼的销售,一年需求量比较大,我们的订单主要销往全国各大批发商和批发市场,浙江、四川、陕西、江苏等各地都有。”宋小霞说。

宋小霞是庄浪县丰农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是一名典型的返乡创业者。2019年,在县上的支持下,投资100万元在水洛镇吊沟村创办宫灯厂。

从2019年的第一个宫灯就业工厂建成投用,到2022年发展到9个乡镇24个村建办宫灯就业工厂。短短3年时间,不仅年产宫灯500万只、产值2000万元,还带动当地1000人就近就业……

“小宫灯”成“大产业”。如今,庄浪县宫灯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以宫灯加工制作而远近闻名。小宫灯的辐射“光明前程”还在渐渐扩大……

小宫灯“照亮”就业路壮大村集体经济

“宫灯厂采取计件制和弹性的工作时间,既可以让员工照看家里,又可以在厂区上班创收,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宋小霞说。

正在做工的郭堡村村民李凤琴,年近六十,在宫灯场干得有滋有味。“现在年龄大了,外出务工没人要,在这里每月能挣2000元,离家近,不吃力,还能跟村民聊聊天,心情也好。”李凤琴说。

百姓的就业,不仅反哺着产业的发展,也折射出了村集体经济的逐渐壮大。

“去年,庄浪县宫灯产业园辐射带动水洛镇10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建组装加工工厂,每年可带动村集体收益分红5万元,同时固定资产进行入股,每年可实现租金1.5万元。”庄浪县水洛镇镇长郑健龙说。

截至目前,庄浪县13个乡镇建办宫灯就业工厂27个,组装车间12个,为10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年产宫灯100万只,年产值达1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

“下一步,我们打算利用3到5年,我们在全县18个乡镇,要建成50个宫灯加工厂,预计带动2000人到3000人的就业,每个人增收都是2万元以上,每个村集体增收是6万元以上。”宋小霞信心满满地说。

小宫灯“映红”产业链促振兴

宫灯厂是庄浪县宫灯产业经济发展的“母胎”和基地。

去年以来,庄浪县以建设“西北最大的宫灯产业基地”为目标,投资2400万元,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营、村社主办”的思路发展宫灯产业,在工业集中区建成集配件加工、产品制作、成品展示和推广销售于一体的宫灯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并利用线上电商直播和线下销售,实现企业、群众及村集体三重收益。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庄浪县丰农工艺品有限公司不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灯笼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完善灯笼生产链条,增加附加值,带动县域地方工业发展。

一村一厂一集体,产供销一体化。

“现在除了布料从江苏进货外,生产宫灯的其他原材料都已经实现了本地生产。”宋小霞介绍说,“目前,我们日产大红灯笼2000个,年产量35000件,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今年,在延伸产业链的基础上,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预计生产宫灯20万件,实现产值1亿元……”

据庄浪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主任马立强介绍,下一步,庄浪县将着力支持灯笼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链条延伸,末端微小企业培育,精深加工能力提高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全县宫灯加工制造产业形成“以点带面”的集群化、全链条发展趋势,带动群众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持续增收,把庄浪县打造成“中国宫灯之乡”“西北地区最大的宫灯生产基地”。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