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炙热践初心 非遗靠传承——2021年甘肃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侧记
2021-06-11 10:35:37 来源: 编辑:王丽丽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典

当33摄氏度的天气遇上100度的热情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6月10日,记者体验了一场“炙热”的非遗文化传承之旅。在兰州老街,极具陇上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玛曲龙头琴弹唱、呼麦、崆峒派武术、庆城徒手秧歌、松鸣岩花儿等非遗项目依次亮相,让全省文旅系统以实际行动向广大市民和游客捧上了一道非遗文化的饕餮大餐。

当日上午,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举办的2021年甘肃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兰州老街开幕。现场人才头攒动,气氛热烈。此次活动主题为“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我省通过梳理省内丰富的非遗资源,搭建非遗展示、展演及展销的平台,实现了文旅惠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很高兴今天来参加非遗宣传展活动,我今天还带了几样获奖的作品……”手拿刻刀正在一块洮砚上刻字的李江平给记者介绍起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一等奖证书摆在砚台前方。

自幼受家族洮砚文化艺术熏陶的李江平,9岁开始学习制砚,经三祖父授艺,后又拜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系统学习砚雕技艺和书法、绘画。业间临秦汉印拓,以秦汉小篆为精,博彩众家之长,将书法、国画、篆刻的技法运用到砚雕制作中。作为洮砚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李江平说:“三爷爷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做洮砚。” 30岁刚过的他,作品已经屡次获奖,为洮砚的文化研究和传承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长达8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多样的民族民俗,复杂的历史进程,使甘肃文化独具风格,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公布8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等15个非遗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各市(州)县(区)也认定了众多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全省已建成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甘肃非遗保护工作迈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63岁的陈永清是永昌卍字灯俗国家级传承人,在非遗宣传展馆内他给记者介绍道,“这是个模型,实际上杆距有2米,杆高2米,一共361根。上面挂一大花灯,其余360个杆上各挂一小花灯,象征农历360天。表演社火秧歌的时候就在里面穿梭,相当热闹。”

陈永清说的正是投资1000万元建设,至今已经在全国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字灯”灯城,已经在永昌县红山窑镇毛卜喇村开建。据了解,万字灯原名“卍字灯”,“卍”是梵文,含义为“吉祥之所集”,是“瑞相”“万德吉祥”的标志,原是明朝时北京灯艺,大约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时永昌毛卜喇村的李姓先生在北京做小商贩时绘在一块白布上带回家乡,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鉴于其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兰州老街求古书院内展出有14个市(州)1000余件非遗精品,带我们穿越历史、领略非遗之美。

另外“非遗购物节”线下活动一并开启,45个非遗工坊45名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刻葫芦、剪纸、刺绣等高超技艺,展销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等近40类约1500件非遗文创产品,凝聚匠心,传承文化之根;同时开展的“云购非遗—非遗购物节线上直播带货活动”,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让甘肃非遗产品走上云端,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