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临洮:人居环境整治不停歇,幸福生活底色越擦越亮
2025-04-22 09:35:06 来源:甘肃农民网

春日的临洮大地,青砖灰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整洁的柏油马路延伸至村落深处,清澈的洮河水倒映着岸边新栽的垂柳……

然而,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存在着“柴草乱堆、污水横流、违建占道”等诸多乱象。

近年来,临洮县以创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县”为目标,聚焦“清脏、治乱、拆危、植绿、提质”五大重点,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大攻坚行动”。通过一场刀刃向内的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临洮县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让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群众幸福感节节攀升。

4143.png

潘家庄村规民约墙。

靶向攻坚,从“痛点”到“亮点”的精准发力。“以前村里巷道坑洼不平,夏天雨水积成泥坑,冬天结冰打滑,老人小孩出门都得小心翼翼。”回忆起整治前的场景,辛店镇后川村村民王秀英直摇头。

临洮农村长期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不仅影响群众生活质量,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绊脚石”。在洮阳镇双联村,曾经的“烂泥沟”变身“景观河”,岸边修建了亲水步道和文化长廊;太石镇三益村拆除废弃宅基地后,因地制宜建成“口袋公园”,村民们茶余饭后有了休闲好去处。

共建共享,从“政府干”到“全民参与”的治理革新。“干部在干、群众在看”曾是普遍现象。为破解困局,临洮县创新推行“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全县建立“党员包户”责任制,党员化身“环境整治监督员”,分片包抓农户卫生、宣传政策要求;推行“红黑榜”评比制度,每月对农户庭院、村社巷道进行打分公示,“红榜”家庭可兑换生活用品,“黑榜”则由村两委上门督促整改。同时,通过“积分制”“巾帼家美超市”等载体,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房前屋后清理、垃圾分类处理。

“现在大家都争着上‘红榜’,门口堆点杂物都觉得不好意思。”峡口镇普济寺村妇联主席说,村里还成立了“巾帼志愿队”“乡贤理事会”,带动妇女、老人等群体投身环境整治,形成“家家比整洁、人人讲文明”的新风尚。

据统计,全县累计开展群众动员大会3200余场次,发放倡议书20万份,群众参与率从不足30%提升至85%以上。

内外兼修,从“环境美”到“生活美”的品质跃升。走进八里铺镇孙家大庄村,白墙黛瓦的农舍外,统一规划的菜园、花园、果园“三园”生机盎然,墙上绘制的彩陶文化、农耕文明主题壁画相映成趣。

临洮县在整治中注重“颜值”与“内涵”并重,将人居环境改善与特色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一方面,依托紫斑牡丹、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打造“产业路+景观带”,建成万亩牡丹园、千亩蔬菜采摘园等农旅融合项目;另一方面,在马家窑文化遗址周边村落、岳麓山景区沿线,修缮传统民居、保护非遗技艺,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村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变。新添镇潘家庄村建成全县首个“数字乡村”平台,通过智能摄像头监控垃圾倾倒、违建行为;龙门镇大寨子村建起“村史馆”“文化广场”,村民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文明新风浸润。“现在晚上跳广场舞的场地敞亮了,村里还办起了乡村春晚,日子越来越有滋味。”村民张大姐的笑容,正是临洮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生动注脚。

长效管护,从“一时美”到“持续美”的机制破题。“一时美”易,“持续美”难。临洮县建立“建、管、护”一体化机制,破解“整治—反弹—再整治”循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条例》明确农户“门前三包”责任;组建专业保洁队伍,配备垃圾清运车480辆,实现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引入无人机巡查、大数据监管等科技手段,对乱倒垃圾、违规建房等行为实时监控。

图片1(1).png

昔日旧貌换新颜。在人居环境整治“十大攻坚行动”推动下,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临洮的蜕变不仅是一次城乡颜值的提升,更是一次基层治理能力的考验、一次群众幸福指数的升级。这场“内外兼修”的攻坚战,不仅让千年古县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愿景照进现实。

如今,临洮县正以“全域无垃圾、全域无违建、全域增绿量”为目标,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工作深度融合,一幅“村美、民富、风正”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铺展。(孙薇 文/图)

责任编辑:孙振杰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