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周雅婷 胡文龙 文/图
近日,走进静宁县原安镇犇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牛舍整齐排列,膘肥体壮的平凉红牛正悠闲进食。“今年平凉红牛行情看涨,我们620头的存栏量,年出栏800多头,带动周边3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合作社负责人姚金庄介绍。
养殖户姚红前喂牛。
在原安镇,像犇犇这样的规模养殖场已有16处。该镇创新“合作社+农户”联养模式,建成标准化暖棚1637座,肉牛存栏量达1.6万头。
程义村养殖户姚红前就是受益者之一:“跟着合作社学技术,现在养了60多头牛,年收入20多万元,供两个孩子上大学不成问题。”
近年来,原安镇持续发力壮大畜牧产业,遵循“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展养殖规模,肉牛产业已成为原安镇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养殖基地。
近年来,静宁县充分发挥资源与产业优势,将肉牛养殖视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大力推动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壮大,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带领群众过上“牛气冲天”的好日子,让“牛”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下一步,静宁县将重点建设现代化养殖示范基地,推动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让肉牛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