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景彦博 高亮 薛改莲 文/图
在崇信县锦屏镇,提起刘永军这个名字,乡亲们无不交口称赞。这位执着钻研蔬菜产业二十余年的“土专家”,不仅用科技点亮了自己的致富梦想,更以“传帮带”的精神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山东务工的刘永军第一次见识到设施农业的“魔力”——原来土地的价值可以如此提升。经过深思熟虑,他于次年毅然返乡,在于家湾村建起首座日光温室,试种早春茬黄瓜和秋冬茬芹菜,当年收入就突破4万元。
这场成功的尝试不仅改善了家庭条件,更吸引了6户村民主动加入蔬菜种植行列,点燃了全村发展设施农业的星星之火。
刘永军察看菜苗长势。
“当时西北地区的农业观念还比较传统,1997年村里推广日光温室建设时,很多老人坚持‘以粮为主’的观念,工作阻力很大。”刘永军回忆道,“当时,我挨家挨户作动员,最终建成了50多座日光温室。”
为了提升种植技术,刘永军自费前往“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学习,后又多次赴陕西杨凌、白银靖远等地考察。他通过函授、远程教育系统学习农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2007年,他贷款扩建10座钢架大棚,率先尝试无立柱、半地下式新型温室,使种植效率提升30%。如今,他管理的设施农业年收入超过10万元,成为全村的技术标杆。
菜苗长势好。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这是刘永军常挂在嘴边的话。2011年起,他将工作重心转向技术推广,牵头成立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创新“蔬菜产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的发展模式。
十余年间,他累计培训菜农2000余人次,足迹遍布周边多个乡镇,甚至受邀为华亭市农广校授课。他编写的《无公害蔬菜种植手册》被乡亲们奉为“种菜宝典”,推广的甜瓜、芹菜、辣椒等特色品种远销省内外。
刘永军敏锐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率先引入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推动无公害认证工作。2020年,他被平凉新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聘为技术指导员,指导建设的145座日光温室全部实现绿色种植,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刘永军指导搭建的蔬菜大棚。
为拓宽销售渠道,刘永军积极对接市场,与20余家客商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并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去年12月与台湾客商签订的蔬菜订单,目前已定植两期甘蓝,预计收益可达200多万元。”刘永军介绍道。
多年来,刘永军先后荣获甘肃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标兵”、平凉市“乡土人才”“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21年被聘为崇信县科技科普志愿者。
从外出务工者到“乡土专家”,从个人致富到带动全村振兴,刘永军的成长历程诠释了一个朴素真理:最扎实的变革,源于对土地最深沉的挚爱。正如他常说的:“专家在书本里,我们‘专家’在泥土中。”
如今,这位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带领乡亲们探索智慧农业和生态种植的新路径,用科技的力量续写着黄土高原上的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