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元
乙巳蛇年,春头很旺,雨复雪,暖还寒,山川苏润,幻化出诸多灵动。也如案头何仰峰先生收藏书画作品集《墨香沐心》,精品纷呈,丹青诗意,或书或画,或古或今,意趣沛然,其中不乏名作,不乏大家。从一幅幅作品中,可以照见创作者的艺术水准以及生命品格,也映衬了编者对这些老友新朋的抬秤与珍视,更是他在“悠悠岁月”里,风雨兼程的见证与侧影。
苏轼诗曰:“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有人慨叹,曾经的一些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翻阅《墨香沐心》,我却想起了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茶即将上市,约三两老友,捧一册《墨香沐心》,既有“信”,又有“痕”,而收入书中的人,想必都是与编者品过茗,且难以忘怀的。
“料峭春寒吹酒醒,山头斜阳却相迎”。人生本过客,聚散亦常事。总有一些人守护过往,念兹在兹。也难免有人渐行渐远,不见了音讯。或许是留恋了岸边的风景,或许是弯道急流处,遇上了浪头。唯一能留下印记的,便是文字、文化。难怪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造化不能藏其密,灵怪不能遁其形,这就是文字的功用与神圣!仰峰先生热衷书画,敬惜字纸,珍视交情,集收藏作品于一册,无疑是悟出了“文可传世”这一朴素的要义。然悟出是一回事,做出是另一回事。如果把这些藏品附上功利,作为交易,进入市场,也未尝不可。
我与仰峰先生相识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20世纪90年代,县上推荐他为全省先进,让我写事迹材料,这就得见面聊聊素材。给我的印象是:人敦实、块头大、话不多,业绩突出。那时的乡镇企业是一个风口,作为“泥腿子”,他白手起家,吆喝了十几个穷哥们,操着几把铁锨,推着几辆架子车,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众多企业中,异军突起,掘得“第一桶金”,由小到大,由“土”变“洋”,还真有些“写头”。
当我们俩坐上他新崭崭的上海牌小轿车往兰州送文稿时,一路上真有“飘”的感觉。因为那时的“县太爷”,还坐的是“帆布篷”。
这之后,从媒体上了解到,他被评为“全省优秀乡镇企业家”。按说,他会罩上光环,好好“喝两杯”的。但他没有“飘”,而是不断地冲刺,不停地上台阶。从河畔出发,走向白银,进驻兰州,回到会宁,一路砥砺前行,被称为会宁民营企业的“常青树”。说实在的,与他一同起跑的,曾经也是时代的弄潮儿,扑腾了一阵子,经过几番洗牌,出局了。
由于各自在为“稻梁谋”,我与仰峰先生的交集并不频密。他在商界打拼,我在文化行当“盘桓”,彼此都不轻松,没有“隔山打牛”的余力。只是在有大型文化活动时联袂而行,而我主要是借力造势,以填补文化工作的“先天性缺血”。那些年电视及春晚风劲,秦腔和社火日渐式微,让组织春节文化活动者颇为“头疼”。而河桥山的社火阵容强,声势大,狮子、龙灯、太平鼓一应俱全,几百人的表演队伍,分乘几十辆大小彩车,沿祖厉河畔浩浩荡荡进城,风光又体面。从1994年河畔街头元宵节的雪打灯,到1996年“会师塔下闹元宵”上央视,再到2006年与央视“心连心”艺术团互动演出,十分亮眼。
而这,与仰峰先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舍得在文化上花钱,凝聚企业精气神的独到眼光有关。历年的河桥山庙会文化节,他把陕甘两省的大型秦剧团邀请了个遍,让河畔及四乡八邻的百姓大饱眼福,尽享高端的视觉盛宴。这种渗透在骨子里的对艺术的热爱、对文化的投入,年复一年。
文化与公益,也就一步之遥。仰峰先生长期营造河桥山的园林景观,又建“红园”,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有目共睹。又长期致力于捐资助学、扶困解危,担任过白银市慈善协会名誉会长,名实相副。当问及他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投入时,几经催促,吐出了一个1360万元的数字,但只要看一看河桥山和红园的体量与规制,这个数字是缩了水的。这让我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两句话:能挣钱还要会花钱,会说话还要少说话。低调、内敛,其实是一种修行。王阳明主张“事上练”,是说真正的修行不在打坐修禅中,而是要将生活修行化,修行生活化。
春色几许撩人意,山川渐绿花又开。2007年《悠悠岁月》问世,仰峰先生似乎是在作谢幕时的总结与交代。然而他只是把实业交给了后人,虽说实现了“财富自由”,且已耄耋之年的他,没有怡享天年、没有止步,如同当初创业时的北上白银、西进兰州、折返会宁那样,一次次地出发,一次次地征战。从实业转到了文化,每干一样事,还是那么专注、投入、敬业。从当年的社火、太平鼓、秦腔,到著书、编书、公益慈善,再到河桥山的人文景观打造,始终没有停下脚步。这也印证了那句名言:人生最后的赢家,不是一开始就跑得快的人,而是为数不多的、坚持跑下来的人。《墨香沐心》有一节是他的书法作品,字如其人,中规中矩,想必是临帖多年,体悟着汉字书写的法度技巧,渗透着对真善美的虔诚表达。
话说回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了什么,而在于你为社会做了些什么。不是时下风靡的当“主播”,手持麦克风,去喧嚣炫耀,搞秀场,博流量。而是为他人、为众生多做一些有益、有意义,且能经得起岁月淘沥的事。呵,年年暖风墙头过,多少痴人醒过来?还是以苏轼的诗作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春风又度,山头新绿。让我们从春天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