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文/图
剪纸也能做霓裳?
将非遗剪纸穿在身上能有多惊艳?
4月27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发言人来了”新闻发布活动走进庆阳,记者随采访团走进镇原县文化馆,一件中国红鱼尾礼服瞬间攫住视线——裙摆上“凤戏牡丹”的剪纸纹样栩栩如生,仿若随着步履摇曳生姿。
庆阳剪纸历史悠久,自汉代造纸术普及以来便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其题材涵盖日月星辰、神话传说、农耕生活,承载着原始图腾崇拜与阴阳哲学智慧。2008年,庆阳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一代代传承人以剪刀为笔,红纸为卷,将窑洞里的烟火气化作“抓髻娃娃”“生命树”“凤戏牡丹”等灵动图样,既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亦是对远古文明的无声诉说。
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下,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实际工作中,如何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让非遗活态传承,成为传承人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4年年初,镇原县文化馆馆长常燕大胆提出,将剪纸纹样搬到衣服上。
说干就干,团队邀请服装设计师跨界合作,以剪纸大师祁秀梅的经典纹样为蓝本,研发出“剪云裳”系列服饰。这些剪纸服装以中国红与青瓷蓝为主色调,大V领、鱼尾裙、耸肩收腰等设计新颖别致,生命树、凤戏牡丹、鱼钻莲、抓髻娃娃等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将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穿在了身上。同年4月,“剪云裳”首秀天水即引爆网络,单场浏览量突破140亿次,随后足迹遍及西安大唐芙蓉园、深圳文博会等16座城市。
模特身着《鱼钻莲》《凤戏牡丹》主题服饰行走时,镂空剪纸随步履摇曳生姿,静态艺术因动态展示而更具感染力。这一创新不仅让剪纸从墙面“走”向生活,更推动其进入婚庆礼服等实用领域,并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市场化路径初现雏形。
“剪纸是用手艺和心意刻画出的生动生活画卷。”常燕说,剪纸纹样首次从纸上剪刻到服装上,是全国范围内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胆创新和有益尝试。
常燕团队的探索并非简单嫁接,而是深挖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保留剪纸“古拙质朴、线条洗练”的美学特质,同时将传统红纸替换为植绒布,通过1200度高温熨烫定型,使剪纸纹样既能保持镂空美感,又可水洗百次不褪色。设计上更突破平面局限——礼服领口的“回纹”剪纸化作立体蕾丝,裙摆的“鱼钻莲”图案随行走呈现动态光影,婚庆系列则将“囍”字纹与西式剪裁结合,打造出“东方高定”的独特韵味。
如今,在“剪云裳”品牌的强劲引领下,庆阳剪纸这一非遗瑰宝大步迈入校园课堂,不仅激活了剪纸市场的一池春水,更在文旅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庆阳剪纸传习所订单络绎不绝,艺人培训班更是催生了热门的研学旅游。
当剪纸不再囿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而是化作衣袂翩跹的当代叙事,千年非遗终以自信之姿,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