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何婷婷
为推动农业科技普及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清水县白沙镇立足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优势,依托食用菌产业园,积极探索“产业+科技+文明”融合发展路径,全力打造“智汇菌业・技领未来”文明实践项目。该项目集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文明传播于一体,以提升群众科技素养、促进产业增效、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为目标,将食用菌产业园转化为科技传播的“主阵地”、文明实践的“大课堂”,通过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培训模式和实践内容,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与文明的双重动力。
立足产业优势,搭建实践平台
白沙镇食用菌产业园基础设施完备,拥有标准化种植大棚219座、连栋大棚5座、晾晒棚95座,以及2000平方米菌棒生产车间和7000平方米养菌车间,为科技培训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场所。产业园以“产业+文明实践”为核心定位,在赵沟村食用菌产业基地打造食用菌产业党员致富带头人教育基地和乡村振兴青年教育实践基地。同时,组建由园区企业技术员、镇农业农村中心技术人员、各村“土专家”组成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构建起集理论教学、技术指导、实践操作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培训平台,为文明实践项目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实践内容
近年来,白沙镇构建多元科技培训模式,把理论课堂面向镇村干部、种植大户以及有意愿的群众,邀请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和企业技术骨干围绕食用菌生物学特性、常见品种介绍、种植环境要求等内容开展理论教学。
木耳产业发展良好。(资料图)
实践课堂由技术人员指导学员参与菌棒制作、菌丝培养、出菇管理等全过程实践。在马沟村食用菌产业园区学习无菌操作规范和菌种接种技巧,学员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菌棒生产技术。在桑园村、赵沟村食用菌种植大棚开展实景实训,学员在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下,从养菌、悬挂菌棒、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等方面学习实践基础操作。提升课堂面向种植主体和有一定种植经验的农户,聚焦“木耳+榆黄菇”轮作模式、地摆木耳高产技术等本地特色种植技术,邀请技术专家进行案例剖析和现场示范,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组建“智汇菌业”志愿服务队,成员由镇村干部、培训结业的技术能手、党员干部组成。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各村开展“技术进田入户”志愿服务活动,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帮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食用菌采收季,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家庭进行采收、晾晒、分拣等工作。此外,还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向群众普及食用菌的营养价值、食用方法,以及科学种植对环境和经济的益处,提高群众对产业的认知和支持度。将文明风尚融入培训过程,在科技培训中融入文明理念教育,将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培训课程。开展“食用菌种植能手”“文明种植户”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在生产过程中做到科学施肥、规范用药,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科学种植、文明生产的理念,促进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
深化实践成效,推动文明发展
白沙镇通过“智汇菌业·技领未来”文明实践项目的开展,白沙镇食用菌产业实现了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学员将所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食用菌产量提高了。新品种、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木耳+榆黄菇”等多元轮作模式已在桑园村食用菌产业园大棚成功应用,地摆木耳种植面积扩大至80亩。同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链的完善,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形成了“培训-技术推广-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科技培训过程中,白沙镇注重融入文明理念和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群众的科技素养和文明意识显著提升,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氛围更加浓厚。在志愿服务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和文明建设中来,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村风民风持续改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白沙镇蔚然成风。在人才培育方面,培养了100余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学员中涌现出10位种植大户和创业带头人,他们不仅自己实现了增收致富,还带动了200余户周边群众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这些人才成为推动白沙镇食用菌产业发展和文明实践的中坚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下一步,白沙镇将持续深化“智慧菌业·技领未来”文明实践项目,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实践内容,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