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孙筱娜 李欢 文/图
三伏天的日头刚爬过山头,63岁的邓世宏已扛起锄头,骑上三轮车从石塘安置点出发,赶往13里外的曹家沟村旧村部。去年底,他从曹家沟村搬进新居,最愁的就是种地,“新家舒坦,可30多亩地还在老地方,正午日头毒,农具化肥搁田埂上没几天就晒裂。”
建设中的周转房。
这曾是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的普遍难题。人搬走了,地留下了,田间连个躲阴凉的地方都没有,让不少像老邓这样的村民犯难。
今年,百里镇的“生产周转房”解了燃眉之急。一排排崭新的白色集装箱房正沿着沟壑组装起来,成为全镇245户搬迁群众安心务农的后盾,这些量身定制的“小房子”,装着他们的踏实日子。
在曹家沟村施工现场,施工师傅介绍,“15平方米的空间,充电插座齐全,农忙时,不少村民带午饭来歇晌,比蹲树荫强多了。”
老邓熟练地打开其中一扇门,板材、农具、旧家具码放整齐,这间他亲手参与建起的小屋,被他视为安稳的“小幸福”,每日往返26里的山路,曾让他愁肠百结,如今有了落脚点。
曹家沟村的周转房。
百里镇执法队长何银祥的登记本上,数字每天都在跳动,已建成213间,完成率近九成。“老乡们眼见新‘窝棚’立起来了,才更舍得告别老宅——拆危旧房的进度快了三成不止!”何银祥说,“这些集装箱房,装的不只是农具,更是搬迁群众的踏实日子。夏天避暑、雨天躲雨、农闲议事,这小小空间,让大伙离了旧居也能守好耕地,安居和乐业成了‘一家子’。”
何银祥介绍,镇上计划建设生产用房245间,还剩32间正加紧建设。
说话间,日头已过正午。村民们陆续扛着农具往回走,笑声混着蝉鸣飘向远处的安置点,一个个藏在生产周转房里的安居乐业梦,正随着夏日的庄稼一起,悄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