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文/图
当骑手的马蹄踏碎玛曲草原的晨雾,当赛场周边的帐篷里飘出奶茶的香味,当游客的相机对准“天下黄河第一弯”的壮丽美景,玛曲四溢的美让人如醉如痴。尽管九色甘南香巴拉·玛曲第十六届格萨尔赛马会8月17日在格萨尔赛马中心圆满落幕。这场延续千年的“草原马拉松”,不只是骑手与马的竞速,更是牧民帐篷里非遗技艺的活态绽放、全国各地游客的千里相会,以及玛曲县“赛马+旅游”的产业蓝图。
赛场上,骑手们驾驭骏马风驰电掣。玛曲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跨越千里的“赛马之约”
赛马会第一天专业2000米复赛结束后,来自贵州省三都县的骑手石国川牵着自己的战马在赛场周围的草原上休息,他轻轻抚摸战马的头,安抚马儿比赛后躁动的心情。他的赛马今年6岁,看起来高大挺拔,通体棕褐色、毛发油亮。
“今天比赛我们的两匹马都进入了总决赛,玛曲的赛马场规模很大,管理也很规范,氛围非常好!”石国川打开氧气罐,为躁动不安的马儿吸氧,“从贵州到玛曲,海拔升高3000多米,虽然人和马都缺氧有强烈的高原反应,但是我们克服了困难,赛出了好成绩。”
专业2000米比赛冠军颁奖现场。
同样,来自青海省刚察县的54岁赛马骑手罗先科,克服高反带来的不适应,以优异的成绩夺得专业2000米比赛冠军,现场观众欢呼声震彻草原。
“参加过很多赛马比赛,玛曲赛马场是最好的,不仅规模大,观众很热情,赛马氛围很好!”罗先科告诉记者,他们的赛马是从北京带过来的,为了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环境,他们提前20天就到了玛曲。从刚开始的强烈不适应,赛马几乎不吃不喝,到后来的状态很好,经历了很多困难,最终得到了优异成绩,他感到非常满意。
本届赛马会吸引了来自云南、贵州、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的45个参赛队、962匹马同场竞技。比赛项目丰富多样,涵盖河曲马传统项目、专业项目以及无限定马种专业项目,赛程从1200米到10000米,速度赛与耐力赛精彩纷呈。赛场上,骑手们驾驭骏马风驰电掣,马蹄声声,激起千层尘土,现场观众的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将赛事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
帐篷里的“赛马经济”
赛马会的热闹不仅在赛马场里,赛马中心前的帐篷区更是熙熙攘攘。农副产品展销区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当地特产,青稞酒、牦牛肉干、奶制品等备受游客青睐。特色美食摊位前香气扑鼻,藏式酥油茶、手抓羊肉、藏包等美食让游客大饱口福。
赛马中心周围熙熙攘攘的帐篷。玛曲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玛曲县欧拉镇的旦增奇珍正蹲在自家的“黑帐篷”前固定帐篷绳索,黑白撞色的帐篷用当地的牦牛毛和羊毛编织而成,看起来时尚又耐用。每根毛需经过浸泡、染色、编织三道工序,6个工人耗时半个月才能织出一顶这样的帐篷。
“这是我们牧区很有特色的‘黑帐篷’工艺,在草原上冬暖夏凉,牧民们都很喜欢。”旦增奇珍拉开帐篷的门帘,记者猫腰钻进去一看,顶上的天窗可以打开透气,周围用黑色的牦牛毛编织成大小相同的菱形图案装饰。据说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寓意,“像这样菱形的图案表示吉祥如意。”
旦增奇珍固定帐篷绳索。
在旦增奇珍的展示区,马背上的储物袋、独特纹样的背包、餐桌布、拖鞋……各种各样的毛编织品整齐摆放,吸引来来往往的游客询价购买。“赛马会这几天,我们摊位的销售额近2万元,还订出去了几顶帐篷,真是太高兴了。”旦增奇珍告诉记者。
草原上的产业蓝图
“我带着孩子来体验草原生活,正好赶上当地的赛马会,真是太震撼了!”来自安徽的游客程沐昕一家住在“卓格领地”特色藏式民宿,“老板娘态度非常好,怕我们有高反还贴心地准备了氧气罐。”
赛马场看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赛马会期间,玛曲县住宿行业迎来全年最火爆时段,从星级酒店到特色藏式民宿,客房早在赛马会开幕前一周就已预订一空,不少酒店连续多日保持100%入住率。此外,餐饮市场同样热度爆棚,每到饭点特色餐厅都排起了长队,不少餐厅甚至临时增派人手应对源源不断的客流。餐饮从业者表示,这几天的收入抵得上平时小半年。
玛曲县文旅局局长卓玛才让告诉记者,今年赛马会亮点不少,与往年相比新增了系列文艺晚会活动、非遗展示以及美食节等,深受游客喜爱。去年赛马会游客人数达23.1万人次,今年预估能达30万人次。
夜幕中县城街道上人头攒动。玛曲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夜幕降临,赛马中心的舞台中央灯光绚丽。动感的音乐嘉年华、悠扬的黄河涛声弹唱、独特的传统“南木特”藏戏、欢快的锅庄舞……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和当地群众沉浸在民族音乐中,共同感受玛曲独特的文化魅力。
格萨尔赛马会,早已超越竞技本身,它是玛曲县探索“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玛曲县将持续深化“赛马+”模式,培育马术培训、马术表演等马产业衍生业态,不断丰富文旅消费产品供给,让“中国赛马之乡”的IP更响,让玛曲的马“跑”出草原,“跑”向世界。